辅导员贪污班费和奖学金:象牙塔里的“权力寻租”为何更易滋生?
社交媒体上,传出学生举报广东某高校辅导员腐败的问题,涉及贪污班费和强要奖学金,并动用扣押毕业证的手段,暗示学生送礼。从举报的事实来讲,简直令人发指。但是,对于这样的事情,想必上过大学的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有所耳闻。
之所以这样不确切的讲,是因为有一些“辅导员”确实还“比较靠谱”,这种“比较靠谱”不是说辅导员“很敬业”,而是他(她)们能守住本分,不欺压学生。但是,在他(她)们之外,却有不少辅导员公开“敛财”,虽说辅导员的权力不大,但是因所管的事物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一旦监管不严,共同合谋(学生和辅导员)就会出现。
一般来讲,高校的辅导员也都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有的是讲师补位,有的是研究生实习,主要负责学生的相关事务(出勤,评比等),多数时候代理多个班级。这种情况下,看似权力不大的辅导员,在某种情况下却掌握着不少学生的利益。
这里面别的不说,关乎评比(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奖学金,助学金)的问题,几乎算是学生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事情。其中关乎名望,也关乎利益。但是,因辅导员在这种评比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就导致很多学生不得不依附辅导员。甚至,把讨好辅导员认为是大学期间很重要的一项任务。
这种氛围下,辅导员的身份没变,但是权力却异化了。同等情况下,与辅导员关系好的学生,自然会受到“特别照顾”,但是,这种“特别照顾”,还不是完全关系上的照顾,其中包含“利益输送”和“利益拆分”。一份奖学金,一份助学金,不再是教育基金鼓励学生的奖金,而变相成为学生和辅导员合谋的结果,这着实让人感到惊诧。
只是,对于这样的事情,已经在不少高校里时有发生。多数学生为不惹是非,顺利毕业,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人说,高校是象牙塔,或许只是窥探到较为干净的一面。至于背面来讲,有时候深究起来,未必比社会的大染缸更干净。尤其,对于“权力寻租”来讲,可能比大社会中更易滋生。
作为高校的环境来讲,其实是一个周期性的局域社会。一个学生一旦踏入其中,除却学生的身份,还有局域社会个体的身份。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来讲,但凡其中的规则模糊不清时,很容易出现扭曲的互动。比如学生会中的论资排辈,比如辅导员肆意打压学生,这都是很明显的例子。
甚至一些教授和女学生之间,因论文等学术利益,会产生扭曲的关系。这些是是非非,早已不是新鲜事儿。有的最后闹翻变成狗血一滩,有的成为隐藏在光鲜背后的渣子。总之这些不堪,都是扭曲化的结局。并且体现出学生在其中处于相对弱势。
但是,短期来看,这种问题好像还很难打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一个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方式,对自己的辅导员和老师进行检举,个人风险还是很大的。一旦事情不能完全搞定,很容易迎来反扑性的报复。而这也是多数学生沉默的主要原因。
从本质上讲,高校目前的氛围,显然已经进入名利场的轨道。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好像知识并非是主要的目标。老师重视学术,是因为背后利益驱动,学生重视考试,是因为评比奖金的驱动,这种畸形的力量源泉,让所谓的大学精神已经面目不堪。
于此,导致今天的大学生没出路,原因根本不在于大学生“睡的多”,或是大学生“太自由”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大学生很难堂堂正正的做自己。“学习好的学生”如若争不过“会来事儿的学生”,那么所谓的公平也只是个别人的捷径。
所以,我们才会发现,那些真正在社会上混的好的学生,都是那些会来事儿的学生。因为,大学阶段,他(她)们别的没学什么,但是社会浮华层面那一套,基本上都能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有时候也别为献身的女大学生鸣冤,有的人远非我们想的那么纯洁和无辜。
说到底,如若高校对知识失去敬畏,那么高校也只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历练场。在这个历练场中,本应该是全面发展,知识加持的状态。但是,一旦竞争的核心不再是知识本身时,那么“权力寻租”的脚步就会显得猖獗起来。无论是学生会部长,还是学生辅导员,无论是学科教授,还是学院领导,都可能成为碾压学生利益的源头。
有时候想,大学精神很重要,但实际上,在大学精神的支撑上,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大学这个局域社会里,也要有一定的规则机制。要不然,一个学生辅导员都能成为一头老虎,让很多学生蒙受欺凌。当然,也有人为学生辅导员辩解,是因为工资低才“腐败”。
这里再次强调,这种逻辑真的很不通,这分明是用“屁股思考”,而非“脑袋思考”。自己觉得工资低可以不干,但压榨学生获利的方式不应该成为合法性弥补的理由。因为,以非正义或者破坏他(她)人利益的方式,进行维护自我的利益的行为,本质上依旧是“非正义”,甚至是流氓行为。
因此,就“辅导员贪污班费和奖学金事件”,最大的问题不是惩处辅导员,而是要建立惩处辅导员的机制。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和辅导员平起平坐,并且有能力去监督辅导员,而非辅导员一手遮天,无法无天。也只有如此,高校内的“权力寻租”才能有所缓解。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