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人去世请假被拒:为何总有老师喜欢拿学生“恶意开涮”?

(2018-10-21 15:23:01)

家人去世请假被拒:为何总有老师喜欢拿学生“恶意开涮”?

近日,某大学一学生因家人去世向老师“请假被拒”,引发广泛争议。当然,具体的争议并不在“拒绝”上,而是在具体的“拒绝言辞”上。当事老师称:“你可以回去,但是我要扣分”。只是,这还不是事件的核心冲突,让人感到更为生猛的是,该老师为强调一个学期请假不能超过四次的上课纪律,在课堂上提到有同学因丧请假的事情,虽然未点名,但一句“如果这学期你家里面有四个人去世,我这门课,你只能重修”瞬间冰冻课堂。事情发生后,所属高校介入,最终老师和同学才得以和解。


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暂且不论是非,就人们对于“尊严”的维护来讲,真是越来越看重。从情境涉入的行为方式来看,当事老师确实有点不合时宜,不给学生“请丧假”已经显得不近人情,但没必要拿这种事情开玩笑,甚至作为一种典型去威慑其他(她)同学。


通常来看,有的学生请假可能有“说谎”的时候,但是“丧假”这种事情,一般来讲很少有人“说谎”,毕竟这属于底线上的“公序良俗”,违背的可能性不大。甚至,作为个人的一项权力,“丧假”应该是“请假”事宜中,无条件准许的一项内容。


可能老师觉得学生学习很重要,不希望学生耽误课程。但作为人来讲,人性的某种释放,比一节课两节课更为重要。甚至,在某种层面上,回家送一程去世的家人,也是一次对生活很好的觉解。所以,“丧假”这种事情,于情于理都应该准许。


如果说,我们的教育为让学生多考几分,而让其成为一个无人情世故的人,无公序良俗的人,那么这样的教育自然是可悲的。我们可以确信的是,一个人家中,一年死去四个人的情况几乎比中彩票都难,这种极端的说辞除却是“恶意开涮”,或许真的是没什么意义。


不过,从这一事件中,也反映出一些老师对阶级狩猎的迷恋和盲从。貌似,觉得自己手握学生“是否挂科”的标尺,就可以随意的开涮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绝对的恶意,但是这种恶意的表达方式,却很难将真正的善意呼唤出来。对于,这背后的因果是该抄检一下。


其一:老师的“三观”比“教技”更重要。


以世俗的标准看,好老师的标准就是“教技”水平超常,至于三观如何,人品如何,好像都不重要。可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我们能记住的老师,基本上都不是“教技”最好的,倒是那些“三观很正”的老师,却能不时的想起来。毕竟,“教技”的影响只是阶段性的,而三观的影响往往是一辈子。


我们的教育观念里,“重视分数”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这种指挥棒下,有些老师除却“教技”还行,别的简直一无是处。甚至,从客观上来讲,“家人去世请假被拒”事件中的老师应该还算温和的。因为,有关老师公开讽刺学生的事情,在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更严重。


之所以,大学里的这种事情能被拿出来追问,是因为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意识,老师再怎么嚣张也不会完全碾碎学生的意识。所以,这种事情发生在大学里也算是意料之中。但是,这不代表小学,初中,高中就没有这样的老师,甚至可以夸张的讲,这种风气更恶劣。


其二:如果说“拒绝请丧假”也是“为你好”,那么这样的“为你好”最好不要。


就“家人去世请假被拒”事件,我们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待。第一个层面,“请假”该不该“被拒绝”;第二个层面,“拒绝请假”的言辞有什么问题。我们首先强调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员工,请假是很正常的一项权力,只要不是“故意请假”,都应该准许。


于此,“请假被拒绝”本来已经存在问题,但是当事老师持续跟进,将学生请假的问题公开化,典型化,这就显得更加有问题。坦白讲,人家请丧假和别人有什么关系,为出勤率高,就拿请假者开涮,这本来就是一种侵犯行为。真正的防范学生骗假,应该落实在具体的机制上,而非通过抓典型“玩杀鸡给猴看”。


因此,就算老师认定自己为学生好,也要清楚一个事实,这样的“为你好”真的很恶心。真正的“为你好”一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否则一切“为你好”都带有某种目的性。愿这次“请假风波”能让更多老师明白自己的本分是什么,学生的权利是什么。


其三:好老师的“第一标准”就是把学生当人看。


最后,回到“好老师”的问题上,我们探讨一下。人们总说“好老师”没有标准,其实是从多维度角度考虑的。但是,当我们透过各种维度后,却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学生当人看的老师都差不了。因为,以人的视角看人,才能由内而外的平视。


之所以这么讲,是缘于普遍老师都有“好坏学生”的观念。好学生,就是学习好的,坏学生,就是好学生之外的其他(她)学生。甚至,在国内的教育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习好代表什么都好。于是,班干部,三好学生,都看成绩,甚至是唯一标准。


而那些在其它领域出色的学生,往往一点机会没有。而且,老师对于学习好的学生,谈话都亲切,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谈话都很冲。这种膈应的状态,其实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会持续几年,有的却是一辈子的印记。所以,把学生当人看,很重要。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