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山景区“一元午餐”被质疑炒作:舆论的“玻璃心”是什么?

有媒体报道,国庆长假期间,河南洛阳老君山景区,因推出“一元午餐”触发争议。据悉,“一元午餐”包括一碗“糊涂面”、一根烤肠和一个馒头。对此,有人称之“良心景区”,有人质疑“商业炒作”。不过,景区方面回应,“一元午餐”只是属于善举行为,也不是“第一次”这样做。
就事论事,能在“黄金周”推出“廉价午餐”,无论怎样,都算是一件好事。毕竟,绝大多数景区都依靠“小长假”进行集中掘金,而老君山景区却推出“一元午餐”,这绝对算是一股清流。所以,能引发“质疑和争论”也是情理之中。
但是,对于“质疑和争论”的方向,舆论除却要朝向老君山景区的“一元午餐”,也应该对比其它景区,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要不然很容易“矫枉过正”,导致景区的“善举行为”从此绝迹。
因此,在面对“良心景区”和“商业炒作”的评价声,也就应该更为警惕。从本质上讲,它们都属于“极端性”评价,所以就很难呈现出具体行为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对于景区而言,但凡涉及到营运流程,就难免与商业挂钩,本质上是不矛盾的。
不过,之所以“一元午餐”能泛起舆论的浪花,主要还是基于人们对于旅游大环境的不满和不信任。比如层出不穷的“天价项目”,比如诱导式的“二次消费”,总之“半年不开张,开张顶半年”的套路,已经深入人心。
所以,无论景区做什么,都认为会玩花样,这实际上,已经是“塔西陀效应”的结果。不过,就舆论的“玻璃心”而言,似乎也不完全基于“塔西陀效应”,更多是缘于人们对于商业本质的理解不够,总觉得“一谈钱”就显得俗。因此,有必要搞清楚舆论“玻璃心”背后的驱动,才能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尴尬的形成原因。
其一:如果“炒作”都能被路人看明白,就不算“炒作”。
现在,社交媒体上流行一种病,就是“炒作妄想症”。无论是“明星绯闻”,还是“商业变局”,很多人在没有搞明白事实真相的时候,总喜欢一言以蔽之“炒作”。当然,这种论断很省事儿,不需要动脑子,更不需要费神,并且说错也不用负责任。所以,每当扑朔迷离的事件袭来时,这也算一种较为保险而不落伍的“态度表达”。
不过,在看似有态度的神色中,却难掩其中的丑陋嘴脸。就“炒作”(媒体公关)而言,如若路人都能看明白的“套路”,就不算“炒作”。因为“炒作”(媒体公关)本身如果被识破,就意味着传播效率的降低,毕竟受众已经知道怎么回事儿。
所以,对于那些一边自称识破“炒作”(媒体公关),一边又趋之若鹜的涌向“舆论中心”的人而言,根本上就不懂“炒作”(媒体公关)。于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越是被“炒作”(媒体公关)之声围剿的事件,越可能远离“炒作”(媒体公关)。
其二:好的“商业模式”才能构建好的“商业秩序”,亏本和豪取都不是好买卖。
有关商业的存在,肯定不容置疑,要不然全世界也不会都在发展经济和繁荣市场。不过,对于商业而言,只有好的“商业模式”才能建立好的“商业秩序”。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弄反了,不是应该先有秩序吗?
这种“正思考”,当然没有问题,但也仅限于“普适局面”,而非“突破性局面”。从根源上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被“经济学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并且,基于商业的初衷,营利是基本的出发点,要不然就是“耍流氓”。
就景区而言,如果总是“不盈利”,成天“搞公益”,景区的营运自然不会太长久。毕竟,总是入不敷出,不会有太多延续性,也不会升级更多服务。当然,作为景区也不应该豪取游客,适当的营利无可厚非,但不能漫天要价,触发众怒。
其三:我们都是“旅游乱象”的推手。
总说“旅游乱象多”,事实上,在旅游业的“上下游”及具体的旅游市场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强调“游客素质低”,可“酒店卫生”却令人堪忧;围剿“景区商贩”肆意涨价,可景区“商业租赁”也在不断加价;强调“旅行社服务”粗鄙,可获取“游客成本”也在节节攀升。
“每一环节”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后结局就是“破败不堪”。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购物游”的逻辑,也算是最早的“互联网思维”:“羊毛出在狗身上,熊来买单”。只是,在整个“合谋”的过程中,游客总想贪便宜,导游又想挣钱,结果自然就触发冲突。
所以,在面对很多“旅游乱象”的时候,在批评和愤怒的同时,也请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旅游乱象”的推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直面“旅游乱象”,尽早的看到旅游业的美好时光。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