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园长猥亵儿童:幼师为何会成为“侵犯小孩”的高发群体?

(2018-09-21 09:07:19)
园长猥亵儿童:幼师为何会成为“侵犯小孩”的高发群体?

有媒体报道,云南昭通市昭阳区洒渔乡巡龙村,发生一起“幼儿园猥亵事件”,依照家长的指控,侵犯者为“园长”。对于这样的事情,想必已经不陌生,但不免会让人感到一阵寒意。因为,就“幼儿园”发生的“侵犯事件”,实在是太多,太频,与幼儿环境的天真烂漫,显然形成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对身体的“侵害”,还是对身体的“猥亵”,在某种程度上,都将是孩童短时间内“难以修补的创伤”。这种“创伤”主要是心理的和认知的,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张白纸似的孩童,在进入可触及的世界时,如果一开始就是恶意满满,被扭曲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多,有些伤害甚至会伴随一生难以消散。

于此,每当发生孩童“被侵犯”时,我们总感到无限的愤怒和悲凉。毕竟,多数家庭都会有孩子,他(她)们依照现在的教育路径,也会上幼儿园,也会脱离父母走进学校。这个过程中,父母难免不在身边,而孩子的安全就成为一个“大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的“幼师”(幼儿园从业者)都是坏的。可是,但凡有坏的可能,孩子就会陷入危机,家长就会彻底崩溃。因为,对于孩童而言,反抗的能力在成人面前,往往是失效的。所以,但凡“发生侵犯”,就代表彻底的“被伤害”。

可惜的是,在通常的“孩童被侵犯事件”中,人们只顾“挥动道德大棒”和“手捧人性之镜”,却从来不追问,我们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规则,让其为孩子们保驾护航。“道德”永远是松动的,“人性”永远是幽暗的,所以希冀自发的善成为习惯,几乎不太可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就更有必要清楚,为何“幼儿园”会有“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气质?到底是“幼师们”真的坏透了?还是“道德礼乐”彻底坍塌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抵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孩子们是否能安全的度过童年。

其一:“职业的原罪”追根究底是“规则不济”。

长久以来,关于“职业黑”争论不休,貌似很多职业“存在原罪”。可事实上,但凡推心置腹的进行追究,就会发现并非“职业坏透”,而是“规则不济”。因为,就职业而言,本来是中性的,是所处社会的“必要一环”。之所以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规则扭曲”,“边界模糊”。

这种“焦灼”,尤其在“医患关系”中体现的比较足,本来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因红包利益的牵扯,导致很多悲剧频发。与此同时,病人与家属的目的本应该只是“被治疗”,却因病玩起“医闹”,着实令人感到可恶。

但是,在这其中所散发出的逻辑,明显就是在穿越规则,玩利益榨取。医生借人性之卑,“索红包”属于穿越规则,那么病人借边界模糊,“玩医闹”也属于穿越规则。所以,都在“穿越”,自然规则如筛底,破败不堪。

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幼师混蛋论”或许也难以站住脚,所以对于幼儿园发生“侵犯事件”,还应该理性看待,让规则的归规则,群体的归群体,切莫“一锅炖,一锅端”。毕竟,也有很多负责的幼师存在。

其二:孩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公共保护意识”普遍很差。

就孩童的“自我保护意”和“共保护意识”而言,国内的氛围是很差的,这个不用过多的论证。对于很多家长而言,貌似孩子的“整体安全”可靠就行,至于边角等小问题,很少去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就算“在外受伤”,也不会主动的告诉家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就会被消解,遇到伤害只会往心里压,硬性的“自我消化”。

与此同时,对于孩童的“公共保护意识”,自然也就不会太好。这其实很好理解,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不问,别人家父母才懒得管,辐射到全社会,自然就会显得很差劲儿。总之,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事情,不好则更坏。

很多人说,孩童的事情应该被“管起来”,可是我们要清楚,任何事情“管起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由内而外的意识到才行,否则就会显得力不从心,越管越冷漠,保护就变成异化的戕害,局面未必能好转。

其三:“维权的边界”和“教资的紧缺”形成潜在对抗。

一个有趣的现象,保护意识羸弱的环境中,维权边界反而很反弹。但凡出现“坏事情”,维权的劲儿头瞬间释放。这种氛围下,处于“服务”和“被服务”的双方,关系从来就没怎么好过。不出事儿的时候,被服务方将服务者奉为天使,一旦出现问题就是魔鬼,瞬间举锹铲除。

这种现象在“医患关系”,“教育关系”中都有一定的体现。甚至,反过来讲,因供需的吃紧,“维权的边界”和“教资的紧缺”一直处于对峙状态,彼此双方都在盯着问题,等待时机给对方最重的一击。

有时候想,这样的合作关系真是可怕,每一方都在过度“行使权利”,却不考虑规则的存在,自然永远不能平静的促成最好的繁荣。而作为孩子,在这样的焦灼关系中,除却被灼伤,好像没什么太好的选择。于是,教教(幼师)孩子,爱爱(家长)孩子,变成救救(舆论)孩子。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