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员工私吞存款:笃定彩票中奖为何会陷入“自我催眠”?

(2018-08-31 09:00:20)
银行员工私吞存款:笃定彩票中奖为何会陷入“自我催眠”?

有媒体报道,某银行员工,因笃定自己可以“彩票中奖”,便蓄意套取客户存款(定存)247万余元用来购买“彩票”,最终“当事者”(银行员工)因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八个月,并责令退赔套取款项。就事论事,以现在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这样的事情应该算“小概率事件”。

坦白讲,无论是套取客户存款“购买彩票”,还是挪用公司财物“进行打赏”;无论是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还是利用工作职能之便行骗。在某种层面上而言,都属于“自信过头”,“自我催眠”的结果。

说到底,类似的事情,基本上都会“得不偿失”,看似近在咫尺的利益,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如“私吞存款事件”中的银行员工,她对于“买彩票”本是出于爱好,但是却执念其中,将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情,注入自己的信念,笃定自己会中奖,不免让人感到惊诧。

不过,对于类似“自我催眠”的人,在生活中却存在很多,他(她)们大多数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或平庸者,起码在他(她)们的自我认知里是如此。于是,他(她)们不满足现状,急于求成,直至“自我成魔”。

这种情境下,他(她)们对于目标或理想的看待,都比较不切实际,甚至好高骛远。可是,在他(她)们的认知里,却总是觉得简单,唾手可得。于是,他(她)们忽略规则,忘掉约束,在“自我催眠”中奔向黑暗。

于此,就“银行员工私吞存款”事件中,自我催眠意识的驱动,滥用职能的肆意妄为,以及自我认知中自我不确认所导致的自我沦陷,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明辨的是非逻辑,以此避免在自我催眠中走向“失控”或“迷失”。

其一:“自我催眠”会“生发乐观”,但要避免“盲目乐观”。

绝大多数人,对于“乐观”和“盲目乐观”的分寸把握的不好,主要是因为将“自我催眠”当作“万金油”的缘故。通常情况下,人们利用自我意识和意象的能力,对自我进行强化,教育或治疗,这都是有益的。

一般而言,群体性如:祈祷祭祀、出征誓师;个体性如:自我暗示,强化习惯。总之,就是在可能性,合理性,美好性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有效的乐观性加持。可惜的是,在不少时候,有不少人误把“自我催眠”当万能解药,不仅冲昏自己头脑,还波及他(她)人利益。

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时常强调的“盲目乐观”。如“私吞存款”的银行员工,她只觉得“彩票中奖”后可以“补缺口”,却忘记彩票不中奖后,如何“补漏洞”?这种盲目的“自我催眠”下,最终只能“自食苦果”,接受惩罚。

其二:关于职能或职权的认知,“能做”和“可以做”是两回事。

一个人的职能或职权有大有小,但其中关乎“能做”和“可以做”的金线却几乎差不多。就“私吞存款”的银行员工而言,她有权限进行客户存款管理,但也只是工作职能中的权限,但凡超出工作职能范畴,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属于超限的一种行为。

说到底,“能做”和“可以做”是两回事,“能做”是有机会、有能力做,但“可以做”是指合情的、合理的、合法的。很多人之所以忘乎所以,主要的驱动力是来之“其一”中“自我催眠”。

当然,一般来讲,也与人们侥幸心理有很大关系。无论是“官场腐败”,还是“商业腐败”;无论是“滥用职权”,还是“滥用职能”。最本质的问题在于“用最小的力气,获得额外的利益”,这种诱人的方式,绝大多数人难以抵御,尤其在规则不济的情境下。

其三:“自我不确认”往往会导致“自我沦陷”。

前面,我们从行为(自我催眠)和外界(外因影响)对个体的蛊惑给出一些分析。不过,从本质讲,造成“自我沦陷”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自我不确认”,就是自己对自己“不自信”,才会借用外物或它因进行加持补位。

通常,人们喜欢用“人性”一言以蔽之。可这种概括比较模糊,甚至有些不愿意接受修正的意思。就像“私吞存款”的银行员工,如果简单用“人性”解构,似乎就代表这种事情是大概率事件,但从事实上来看,分明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作为个体而言,要想对周遭有清晰的判断,有更为有效的控制,最重要的不是眼光和技能,而是“自我确认”要坐实。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知道自己该怎么利用自己当下的能力过上最好的生活?只有如此,才会看清楚现实,让自己以最合理的方式,最真实的认知面对眼前的世界。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