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110叫外卖:教科书级“错位自救”为何不具备普适性?

有媒体报道,河南新乡的“110指挥中心”接警员接到一个女生来电,声称要“叫外卖”,“自己出不去”,并多次重复。接警员顺着女生的话题,并引导其说出“送餐”地址等信息,并确认其正处在被人胁迫的困境中。最终,警方到达女生所在处,将其解救出来。经调查,女生在网上认识一男友,被男友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出,胁迫困在屋里不让其外出。
就事情的处理结果而言,当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作为被胁迫的女生,在处理自救的过程上,显然表现的较为机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得益于“外卖日常化”的掩护,时间要是往前推几年,似乎也就没那么容易进行“错位自救”了。
所以,对于“错位自救”本身来讲,是一种“偶发”行为,一方面,自救者能“急中生智”;一方面,拯救者能反应迅速。这其中要求当事者们(自救者、拯救者)要冷静勇敢,判断迅速,因为在危机关头,只要有一方配合和理解跟不上整个“错位逻辑”,很容易加速“自救者”在困境中的危险。
由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在这样一件“自救错位”成功之后,无论是“自救者”,还是“拯救者”都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叫好”。因为,这样的事情,弄不好反而会出现“撕票”的结局。所以,总体上而言,这算得上一次教科书级“错位自救”案例。
不过,就事论事,能成全“错位自救”成功的因素,似乎除却当事者们(自救者、拯救者)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厘清几个客观存在的因素,更综合,更理性的分析“错位自救”的意义,以此提醒更多人在危急时刻,实施更为有效的“自救方式”。
其一:“错位自救”不是万能解药,它一面天堂,一面地狱。
很多事情,越是如电影小说般离奇,就越说明其中的“惊险无边”。就“打110叫外卖”的自救行为而言,如若“接警员”理解有误差,判断有偏向,这种“自救”就变成“自杀”。所以,“错位自救”本身并不是“万能解药”,从效果上讲,仅是一种“特效药”。
用得好,它治病,用得不好,就是一种“催命药”。所以,它一面天堂,一面地狱。虽然,媒体在具体的报道中各种渲染,以宣扬“错位自救”的化腐朽为神奇,可事实上,这样的“自救方式”并不具有普适性。
于此,就更多“自救者”来讲,在没有确切的,十足的把握时,最好的方式,是等待“拯救者”来搜救,而非铤而走险,将自己陷入更危险的状态。很多时候,面对绑架胁迫的困境,不反抗反而是一种稳定局面的方式,而没有把握的对抗,往往是一种“刀锋之饮”。
其二:“警匪片”逻辑里,要知道“猪匪”很关键。
人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成功时,往往忽略敌对方的实力。如“打110叫外卖事件”中,很明显胁迫者比较业余,甚至没长心。所以,才会帮助当事者们(自救者、拯救者)上演一场教科书级的“错位自救”,从某种意义上讲,“猪匪”属于最佳配角。
于此,我们在评价这类事件时,要更以过程为依据,而非以结果论英雄。因为,同样的逻辑,同样的当事者们(自救者、拯救者),如若遇到细心的“绑匪”,显然结果就不会这么简单的。当然,依照警方的通报,“打110叫外卖事件”中的绑架者,显然并不是以绑架为目的,而只是因感情纠纷发生的不适当行为,而这也再次实证,教科书级的“错位自救”纯属偶然。
而这也提醒我们,被媒体或者舆论大肆叫好的“自救模式”,在很多情况下是难以发生的。这不仅关乎自救的问题,同时也关乎绑架的问题。只有当自救者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加上绑架者们足够愚蠢和心大,才会将自救过程搞成“教科书”。
其三:“巧合”本来属偶发性,但容易被赋予神奇。
生活因平凡而显得无生机,但却在逻辑上比较严谨。不过,类似“
打110叫外卖事件”的巧合,终归属于偶发性。只可惜,对于普罗大众而言,因偶发性事件的稀少,很容易就将事情赋予各种神奇。比如夸大“打110叫外卖事件”中,当事者们(自救者、拯救者)的人设。
可事实上,不管是“自救者”,还是“拯救者”,他(她)们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又恰好碰上“猪匪”人设,才顺势将“错位自救”推进完成。从事情本身来讲,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也许有人会反驳,认为这样是在助坏人的威风。
可事实上,之所以这样讲,是希望人们在处于危险困境时不要盲目乐观,更不要侥幸的模仿“影视小说”中的手段进行鲁莽的自救。很多时候,对于难以对抗的情境时,最好的自救就是维持稳定的局面,不扩大化危机,而这才是自救者基本的修养。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