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浙传失联女生”已经离世,也就是过去一周来,那个在成都失联的黎姓女孩已经离开人间。依照各方的信息判断,目前排除刑事案件的可能,意外或轻生的可能性较大。因为,从黎某给堂姐邮寄的快递,就显示出很大的不正常,里面包括:手机、手机充电器、钱包、银行卡等随身物品,更有一封悲观的“手写信”。
不过,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跟黎某一起参加实践活动的同学,却没有发现黎某生前的异常,而这也是这起失联事件较为引人关注的地方。毕竟,作为刚步入大学的女生,“轻生”除却是自己的悲剧,同时也为其家庭和周遭关心她的人带来很多遗憾。
只是,对于黎某而言,在有“轻生念头”的同时,却并没有直接的表现在具体的生活中,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在缩小“离世”与“轻生”划等号的可能性。只是,在最终的调查认定之前,我们还不能完全确认黎某就是“轻身”。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念头的剖析和揣摩,以此给更多“生活失意者”带去新生的方向。
这里面,最重要一点,也就是这起“失联离世案”的关键所在,为何黎某只是向远方的亲人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而周遭的同学却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不正常的迹象,对于这种“无迹象”的轻生者,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他(她)们的人性底色,以便他(她)们自己更好的调节自己,同时周遭关系链上的人们,也能及时关注,阻止悲剧发生。
其一:“无迹象”的轻生者,多是自卑底色的自强者。
关于一些“无迹象”轻生者的描述,多半是比较“要脸”的人,对于他(她)们而言,即便死也要相对有面儿。他(她)们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被旁人看到,更不希望自己的脆弱让至亲者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灵魂的深处,他(她)们孤独而落寞。
当然,这种秉性的达成,并非是与生俱来。很大程度上,与生活经历相关。他(她)们在生活中有被忽视,被轻视的地方,同时也因努力而得到某些肯定。于是,从内心的构建上,既能看到些许自强,也能感受到隐约的自卑。
而这种扭曲的内心中,就会形成一道封闭的防御,多数人走不进来,当事者自己又难以走出去。所以,在遇到挫败时,就容易显得疲惫不堪,但却不得不硬挺的姿势,而这种状态,一旦遇到非确定因素的刺激,就很容易走向悲剧。
其二:“无迹象”的轻生者,压垮他(她)们的是认知的羸弱。
对于生活的认知,实际上本无标准,但以“轻生”解决苦恼的方式,着实不值得选择。人们总强调生活很苦,很累,但大多数人说不出具体的苦和累是什么。这也使得,一些佛系表达越来越受到追捧。
只可惜,表面上看起来“佛系”的认知,实际上属于一种模糊的逃避方式。那句“人间不值得”挂在嘴上,看起来很有范儿,可谁又能知道,内心的脆弱早已摇摇欲坠。所谓借金句回避的方式,都是缘于认知本身的羸弱。而认知能力一旦不够,很容易就被所谓的“苦累压垮”。
所以,追根究底,认知羸弱就代表苦行的可能。每一个人活的到底是否幸福,除却物质层面的考量,更多是来自认知层面的加持。有句话叫,认知上不去,一切都是垃圾。直观的的听起来感觉粗鄙,可要是放在人生的尺度上,似乎有太多蕴含和周旋在其中发酵着。
其三:人需要磨砺,更需要爱与被爱的守护。
河北的女生王心仪,高考取得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她的一篇“感谢贫穷”被很多人批判“无常识”。事实上,就事论事,外围的舆论过于小题大做。如若从文字观感来看,似乎确实逻辑不通,但是作为一个在贫困中依旧能突围的女孩,真正感谢的应该是“爱与被爱”,而这也应该是“感谢贫穷”中深层次的内涵。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较为强调磨砺的作用,认为一些人的脆弱是缘于磨砺不足,用乡间的话术就是“摔打不够,难以成熟”。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或许有待商榷。从人的控制力上而言,能支撑一个人饱满状态的,往往是“爱与被爱”,虽然听起来有点鸡汤的味道,可作为大多数人而言,却真的是如此。
作为社会中的原子,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身份,并且绝大多数人的存在感都需要外部实证,而作为“爱与被爱”就属于最根本,最有力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爱别人”和“被爱”,都属于实证自我的方式。
这就像母亲爱孩子,到底是为实证自己的母性,还是为自己的孩子好,真是难以分清其中的比重。可有一点,每一个人是独立的存在,从感受的最先抵达来看,自己应该才是感受的主体,即便是为别人提供方便的情况下。
所以,如黎某一类的“轻生者”,很大可能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爱去支撑生活的安全感,而出现认知层面上的狭隘。因为,关于坚强与否,年龄并非是主要原因。这从众多的轻生案例中,有相关结论得出,大多数轻生者的“原生家庭”都存在“爱抵达困难”的情况。
其四:生活再难也会过去,但死亡不会复还。
有一些论调其实很不好,讲什么“天堂没有XX”。可实际上,生活再难总还是能过去的,可天堂永远是“单行道”,一旦去往永不复还。所以,无论如何,不要以用结束生命去处理问题。毕竟,谁也不确定“死比生”更好。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有理性的自控力,这种情况下,对于有“轻生迹象”的人,或遇到挫败的人,作为亲人或朋友,就要尽可能的给予关照和爱护。而作为身处挫败之中的人,也要试着打开自己的“黑屋子”,让光照进来。
人间值不值得,这是一种成见之判,守好生命的底线,就是要爱护生命,而非以生命的代价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河北的女生王心仪和浙传失联女生黎某来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前者属于“光明之子”,而后者是“黑暗之子”。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