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男子护犊抱摔儿童:父母维护孩子的边界是什么?

(2018-07-08 12:32:23)
男子护犊抱摔儿童:父母维护孩子的边界是什么?

有媒体报道,廊坊市某幼儿园发生一起“男子护犊抱摔儿童”的恶性事件,据了解,幼儿园放学后,幼童王某某(6岁)与幼童杨某某(3岁)等在幼儿园内玩耍。杨某某的父亲看到儿子在与王某某的追逐打闹中倒地,遂掐住幼童王某某的脖子,将其拎起后重摔在地,致使幼童王某某背部外伤,胸椎压缩性骨折。

作为父母爱惜孩子,维护孩子的利益或安全,这无可厚非。但是,就事情的发生逻辑和发生过程来看,属于典型的“溺爱护犊”模式。我们可以清晰的想象到,一个6岁幼童和一个3岁幼童玩耍的场景,即便追逐中有打闹,有倒地,但应该也是无心的,天真的。

甚至,就算幼童真的在打闹中出现受伤,应该也是“无恶意”情况下的意外。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在面对自己的孩子受伤时,最应该做的是怎么去救治孩子的伤,而非拿别人家孩子出气。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非是将问题扩大化。

作为“护犊”的父亲,在这样的事件中,相信也没有真正起到“护犊”的作用,只能算是一种“报复性”释放,甚至是愚蠢的“扩大化”破局。而这也是作为父母们应该反思的问题,维护孩子的边界到底是什么样儿,才算是一种合理的方式?

其一:维护孩子没有错,但伤害别人家孩子就是魔鬼。

任何一个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都值得理解,但要是打着爱自己的孩子,伤害别人家的孩子,就可以称得上活生生的魔鬼。这种爱是自私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它不仅可以摧毁别人家孩子的身体,同时也在腐蚀自己家孩子的心灵。

所以,对于“男子护犊抱摔儿童”事件而言,“护犊”本身没毛病,最大的问题在于,不该对别人家孩子动手动脚,给其施加难以承受的暴力。而这不管从道德上讲,还是法律上评,都已经超限的越过“维护孩子的边界”。

其二: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有父母的。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可以分的很清楚,但在孩子的事情上,我们要知道:“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有父母的”。所以,在维护自家孩子利益的同时,一定要想到别人家孩子的父母会怎么想。就“男子护犊抱摔儿童”事件中,被抱摔的孩子的父母,相信早已哭晕在路上,甚至都有千刀万剐施暴男子的想法。

但我们要知道,即便反过来再将男子抱摔一顿,事情还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只会将问题的严重性更大程度的扩展。而这种解决问题的逻辑,实质上,并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反应。这不仅对他(她)人不好,同时也对自己不好。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当初杨某某的父亲看到儿子摔倒后,只是顺势正常的扶起来安慰一下自家的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们玩耍时注意自我保护,相信,整个事件的发展也就不会这样尴尬,幼童王某某(6岁)也就不会受伤躺在医院。而当下的局面,我们都很清楚意味着什么,除却治疗本身,谁也不敢保证两个孩子的心灵会不会留下阴影。

其三:拿孩子出气的大人都是“巨婴”,即便孩子是自家的。

成年人如果在解决问题上,要和孩子一般见识,说明当事大人也是个孩子,就是我们惯常讲的“巨婴”。很多人说,那么拿自家孩子出气算不算“巨婴”的行为,当然也算。因为,不管是拿别人家孩子出气,还是拿自己家孩子出气,孩子都是无辜的一方,而“出气”本身又起不到解决问题的功效。

坦白讲,就是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同时,大人还得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最终带来的坏影响,都会随着孩子的受伤,沉积在孩子的心底,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精神荆棘。所以,要想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大人就必须先真正的成长起来。

其四:保护孩子的“现在”,就是保护社会的“未来”。

在国内,人们对于孩子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只要不是自己家的孩子,即便身处危险之中,也不会太过关心过问。这也导致,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存在被暴力虐待的情况,周邻也不会太过关心。一方面,人们觉得不是自己家的事情“管不着”;另一方面,即便想管,也不一定会有作用。

只是,作为孩子而言,除却是父母的子女,更重要的一点,他(她)们承载着社会的未来。所以,加强保护孩子的意识,应该从这些极端恶性事件中吸取教训,作为父母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有意识的保护别人家的孩子。因为他(她)们无自我保护能力,就更应该对他(她)们特殊看待。

最后,关于“熊孩子”的偏见,说到底是“巨婴”的后遗症,作为成年人而言,重要的不是痛击“熊孩子”,而是尽可能的自我进化,让自己先脱离“巨婴”行列。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