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女孩车祸身亡为何会掀起轩然大波?

(2018-06-21 11:41:25)
云南女孩车祸身亡为何会掀起轩然大波?
有媒体报道,云南昭通彝良县钟鸣镇一个十八岁女孩,在端午节遇车祸身亡。事发后,肇事司机逃逸,警方全力追查,并悬赏30000元寻凶。就案件本身而言,似乎并没什么特别之处。但因遇难女孩是个“准大学生”,迅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会清晰的发现,除却对案件的基本信息交代之外,更多的篇幅用来阐释遇难女孩的家境和准大学生的身份。甚至,以女孩身前的学习成绩,以及遇难后家人的表现来实证这场车祸的罪孽深重。

只是,对于同样的“车祸逃逸案件”,为何涉及“准大学生”的案件,就总被特别关注呢?到底是因为结果的刺激?还是因为遇难对象本身,所蕴藏着无限可能,让人们感到惋惜?抑或对于社会舆论来讲,本来就有猎奇的趋向?对于这些不确切的追问,我们有必要逐一厘清。

其一,“肇事逃逸”为何频发?

这实际上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问题本身所反映出的却不只是人性之痛,更折射出整体社会对于人性本身无处安放的尴尬。一个合理的社会中,就算出现交通事故,“遇难者”和“肇事者”应该还是平等的。

而非“肇事者”就弱势,成为“遇难者”汲取利益的“未来无辜者”。这种模式如若不打破,就很难让“肇事逃逸”彻底消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别肇事者本来就责任意识较差。

其二,准大学生遇难为何会被关注更多?

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是准大学生遇难,就总会被关注更多。某种层面上,也反映出“高考”对人们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高考”虽然并非彻底决定人生,但一定层面上算是年轻人正式开花的时刻,所以就显的很重要。

而这种反差使得,在同样的案件中,“准大学生遇难”就会显得更受关注。而作为乡村的准大学生,似乎更加能触动舆论的情绪,因为有太多艰涩同时共振时,“共情的氛围”一下子就被触发,并传播开来。

其三,撞死“准大学生”的逃逸者为何难过“舆论关”?

舆论上普遍的共识是,“撞死准大学生”的行为本来已经“够可恶”,再加上“肇事后逃逸”的行径,就更加十恶不赦,天理难容,而这也是整个案件持续被关注的主要刺激点。这种情况下,就算法律上对逃逸行为无差别对待,但舆论关层面的审判,却很难被轻饶。

这其中关乎道德逻辑本身,更关乎责任意识背叛的代价。在我们所能触及的“肇事逃逸”案件中,会清楚的发现,除却案件中心的当事者(遇害者、肇事者)是痛苦的,就连他(她)们的“外围”(亲属朋友)也是极其痛苦的。遇害者和遇害者的外围(亲属朋友)的痛苦,相信好理解一些。

不过肇事者和肇事者的外围(亲属朋友)的痛苦相对会被忽略很多。而这其中的人性挣扎,也促使逃逸行为更容易发生,因为在他(她)们看来,只有硬挺才能解脱人性的紧张,要不然只会被人性虐杀,成为“罗生门”中的羸弱者。

其四,关注本身就是道德审判,肇事者正在被舆论追杀。

人们总说不要道德审判,实际上却难以回避这种习性。当然,这也与参与的门槛低有关系。我们都很清楚,在这起“肇事逃逸”案件中,不管是不是外围(亲属朋友),都可以评头论足。并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也不需要为其兜底。

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因事不关己,便开始大肆非议。他(她)们看起来很关心遇难者,但本质上和关心明星出轨一个道理,坦白讲“就是消费”。当然,消费本身也要出一些效果,就是表现出很正义的感觉。于是,在类似的“道德审判”中,大多数肇事者必然处于被追杀的境地。

其五,在不轻饶一个肇事逃逸者的同时,也不要给罪恶过度加戏。

对于肇事逃逸者而言,我们肯定不能轻饶,但我们不能因为遇难者身份的特殊,就给罪恶过度的加戏,这不仅是对法度的不尊重,更是对于案件中心当事者的不公平。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是要问心无愧的,既要无愧于受难者,也要无愧于肇事者,而这才是正常秩序该有的模样儿。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