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太卖烂桃给男童:童叟互欺为何永难消除?

(2018-06-02 11:57:53)
老太卖烂桃给男童:童叟互欺为何永难消除?

社交媒体上,关于“老太卖烂桃给男童”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事情发生在贵阳,一位摆摊老太因卖给一个8岁男童几个烂桃子,之后遭到男童父亲的“掀摊”。或许是临近儿童节的缘故(5月30日),这样的一件事情很快被传播开来,并进入道德序列被迅速发酵。

不过,就舆论追讨的焦点来看,多半是围绕“道德和诚信”的范畴进行追问。作为社会的一种共识,老太不应该给男童卖烂桃子,几乎没什么可质疑的空间。另外,作为男童的父亲,虽然“掀摊”带有正义的一面,但就行为本身的破坏力,也并不是处理问题的好方式。对于这些情况的评判,舆论上也是各种分歧,但主流的情绪基本是指向“水果老太”。

按照当地人称,只要是小孩子买桃子,老太就给拿烂的,这是她自找的。言外之意,老太的欺骗行为已经不是头一次。只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大人们并没有出来找后账,而老太也就自我感觉良好,并一骗再骗。

只是,这里面所反映出的问题,除却基本的“诚信溃烂”,同时也反映出,很多人对于这种“市井骗局”懒于维权。这也导致,那些小商小贩们,经常作出骗人的姿势。尤其,当他(她)们面对的顾客“行为能力”和“判别意识”较差时,就更显得猖狂。

不过,随着人们对于诚信意识的增长,绝大多数商贩们也开始注重信誉的积累,大凡有长远见识的人,是不会以骗人的方式经营买卖的。而对于,“水果老太”的而言,也只能说她“太过聪明”,最终被“聪明所误”。

实际上,我们会发现,除却有老人欺骗孩子的事情,也会有孩子欺骗老人的事情发生。而作为“童叟互欺”而言,似乎算是较为恒久的一种对立存在。作为普通成年人而言,一般情况下很少会遇到这种“边缘性”的欺诈行为。这实际上与成年人的判别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而作为孩子和老人而言,在整个社会中算是相对弱势的人群。他(她)们在那些正常的成年人群体中,几乎没有太多对抗的优势,这种情况下,当他(她)们遇见弱势的同类时,在感觉对方比自己更弱势(判别能力)情况下,就会不自主的进入欺诈的模式中。当然,有这种欺诈行为的存在,也与个体所受教育程度和道德感强弱有关系。

不过,就孩子欺骗老人的范式中,实际上很难用道德感去评价,即便去评价或许也不会很准确。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孩子欺骗老人有“恶作剧”的成分。而这种“恶作剧”谈不上“危害性”,某种意义上从“恶作剧”出发,人们更关乎孩子本身的成长可能性,而对于被骗的老人而言往往不太会计较,这当然与整体社会对孩子的宽容有一定关系。

而对于老人欺骗孩子的情境中,他(她)们实际上也不是那种彻头彻尾的骗局。这从“老太卖烂桃给男童”事件中,也能看出一些端倪。骗孩子的事实肯定存在,但骗的程度不是绝对行的骗,而是“边缘性”的骗。

对于这种“边缘性”的骗局,他(她)们深知追讨的可能性不大,才会肆无忌惮的进行骗,直到等来一个真正追讨并大打出手的人出现,他(她)们或许才知道自己真的做的不对。而他(她)们在过往行骗中获得的利益,也会随着极端性维权的出现,彻底陷入得不偿失。

就事论事,卖桃子的老太,在这件事情之后,欺骗孩子的行为将会从此不再有。一方面,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损失不会太少,她应该直面恶性结果,收敛一下自己的欺诈行为;另一方面,从道德感本身出发,市井范围内的售卖口碑,本身容易传播开来,不收敛很难再形成售卖的经营氛围。

只是,对于这样的事件,到底能不能对孩子和老人形成广泛的警示,实际上也并不是特别乐观。一方面,孩子的自我道德感相对弱一些,而老人的认知能力在减弱,这种情况下,就算有警示的例证出现,对他(她)们而言,依旧不会有太多触动;另一方面,作为对信息本身的掌握和吸纳,老人和孩子也相对较弱,孩子属于接受能力弱,老人属于认知固化,这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让他(她)们陷入“认知茧房”。而“认知茧房”的产生,就是愚昧的基础,愚昧横行自然就会出现欺诈,这或许就是“童叟互欺”总是难以消除的本质机理。

很多人说,时代在发展,愚昧和欺诈总会减少。实际上,这是一种过度积极的进化逻辑。从某种意义上讲,诚实的行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就包括动物的世界也存在。而对于不诚实的、欺诈的行为每一个时代都难以避免。

尤其,对于人类而言,能超越年龄的束缚和经验的囹圄者,几乎寥寥无几。这种情况下,年龄两极的人群,不免会成为这个世界的“弱势群体”,而这种弱势本身,除却对抗外界力量的减弱,更大程度上是“认知能力的弱势”和“规则能力的弱势”。

于此而言,卖水果的老太,只能说是“无知的大多数”之一。她的“被修正”也只是偶然性,而对于“更多无知的修正”,实际上需要漫长的的进化。起码短期来看,“童叟互欺”不会消亡。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