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钱要先供儿子读书:观念之困与继父之境的合谋
社交媒体上,有关“家里没钱要先供儿子读书”的话题被热议。乍看话题,以为是“重男轻女”的老问题,再一看才明白,这同时也是继父偏颇的一种困境。事情发生在佳木斯(黑龙江),即将迎接“中考”的张欣宇,因家庭经济原因无法继续读高中。按照她继父的说法:“家里没那么多钱,有钱也要供儿子读书,供她没用”。可从老师的反馈中,张欣宇算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而她自己也希望继续读书,靠自己的努力回报家庭和社会。
对于这样的事情,很多人抨击“继父”有重男轻女的倾向。但我总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里,这样的观念应该不是主流。在某一些领域,虽然女性还算是弱势一些,但就男女性别的认知,很少存在特别的偏见。只有那些偏僻乡野,风气闭锁的地方,才或多或少的存在“重男轻女”的观念。
而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不管男女都是需要“读书”(这里特指上学)的,用他(她)们的话讲就是“都要培养”,因为“文盲”就连搞对象也不会遇到优质男(优质女)。当然,十年前或二十年前,“读书”(这里特指上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找一个好工作,谋得未来的好生活。
可现在早已不同,就算“读书”(这里特指上学)与“找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但“读书”(这里特指上学)同时也是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标配,无论怎样,受教育已经从“必要”走向“必须”,要不然都难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社会。
从这一点上看,继父的讲法就很愚蠢,因为他的观念偏颇,很可能葬送一个孩子的未来,让其走向生活的沼泽和人生迷途。当然,相比重男轻女的观念驱使,我更相信作为继父而言,对于继女的“偏见之重”。
要是三十年前,他提“重男轻女”的逻辑,似乎还能站住脚。那个时候人们都穷,思想也都相对腐朽,有这样的“想法”,还能“被人们接受”。可现在的时代里,再要是有“重男轻女”的逻辑,这明摆着就是一种“借口”,因为谁都明白“男女都要培养”。
由此可见,发生这样的事情,归根结底是缘于“继父”的偏见。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比较多。原生家庭的破裂本就是一场悲剧,如若再遇上重组家庭氛围差,这对于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孩子而言,着实是毁灭性的。
当然,作为重组家庭中的成年人们,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她)们认为继子女非亲非故,就算花大力气“培养”也很难得到回报,所以不愿意付出太多。当然,这里面也不都是成年人的问题,有些继子女着实也比较过分,他(她)们敏感多疑,甚至仇视重组家庭中的继父母。
于此,对于重组家庭而言,能不能建立起家庭成员的基本信任,某种层面上决定继子女的成长与命运。一般来讲,继子女进入重组家庭的年龄越小或越大,相对容易适应环境。年龄小不记事,年龄大懂道理,这就容易融入新环境。
最怕的就是那种“生瓜蛋子”,能记住事情,但还处于叛逆的阶段,不仅让继父母无奈,同时亲生父母也很无奈。这也就是为何人们总说,离婚最伤害的就是孩子,因为原生家庭的破裂,但凡处理不好,“后遗症”都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就如“家里没钱要先供儿子读书”话题中的张欣宇,幸好她还算比较听话的孩子,自己懂得努力上进争取未来。就算她的继父有偏见,也不好做的太直接。于此,才会说出“家里没钱要先供儿子读书”的理由。
我们能确信的是,可能她的继父确实是“没钱”,但“先供儿子读书”的说法,就显得有点牵强,而这也是人们所探讨的主要焦点。这里面的逻辑比较混杂,可虚实却一目了然。“重男轻女”着实是幌子,偏颇亲儿子着实也是真的,可这依旧不能成为让张欣宇放弃读书的理由。
从“打捞”的意义上讲,那怕“张欣宇”的学习不是很好,也还是要让她尽量继续念书,争取打开更美好的生活。何况,现实中的张欣宇学习成绩着实很好,这从新闻报道里的“那一桌子奖状”就能实证。这里也不过多评价她继父的人品,因为有时候贫穷确实会扭曲人格,让人变得自私丑陋。
所以,对于张欣宇而言,继续念书的意义就更大。她要想改变家庭的命运,就需要先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她的世界里,那怕“读书”就是为谋得好生活,或许也值得尊重。因为只有“读书”,才是她打破“继父困境”的较好通道。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