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子当街脚踹养母:为何总有人觊觎父母的财产?

(2018-04-15 18:36:56)
女子当街脚踹养母:为何总有人觊觎父母的财产?

有媒体报道,河北邢台市任县郑家庄村一名女子,因为向年迈的“养母”要钱未果,当街“脚踹养母”,村民劝阻失败后,忤逆女更进一步发难,结果惹怒众人招来“拳脚教训”。对于这样的“极端忤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常见,可其中所反映出的逻辑却并不陌生,就是“觊觎父母”的财产。

不管是在偏僻乡野,还是在城市弄堂,因觊觎父母财产而闹矛盾的事情时有传出,独生子女家庭相对还好一些,因为他们清楚,财产终归是他们的,只要和父母相处融洽,一切都是时间问题。当然,前提条件也需要孝敬父母,要不然财产继承的权利还不一定是谁。

相较独生子女,那些子女较多的家庭中,只要存在一些不努力、较懒惰的人,家庭的整体氛围就会显得紧张。乡野之中的院落和土地分配,城市之中的房产和现金分配,这些看似主导权在父母一方。可要是涉及遗产继承的时候,却被一些不讲道理,不讲人伦的子女硬深深剥夺,紧接着就是兄弟姊妹之间的骨肉残杀,互相撕咬。最终亲缘关系破裂,一切止于父母财产的分配之争。

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何谈到“父母的财产”,时常会联想到“拼爹”。只是拼爹的门槛,不是有爹就行,而是爹要有钱。可是,真正的“拼爹”却还不是“拼比父母腰包”的过程,而是借助家庭的优越条件,培养自己独立能力的过程。

所以,很多超级富豪一般都将大多数财产用来做公益,而给孩子留下的物质财富,也只是让其成长的必要财富和创业启动基础资金。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父母的财富衰落,导致子女陷入困境,难以再有出头之日,这其实和“授之以渔”一个道理。

只是,在很多家庭关系里,这样的意识并不能被很好的传递。很多时候,就连一些女性寻找男朋友时,都要先看对方的门楣是不是贴着金条,父母是不是“有实力”。而她们却忽略了婚姻的主要因素是“感情先行”,就算讲物质也应该是看男朋友的“自身能力”,而不是希冀于未来公婆给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为年轻人,如果是遇到困难,求助于父母这是可以的。可要是打着寄生父母的想法过生活,大抵就有点过分的意思。就如报道中的女子,就因老人卖地获得13万元,但只给该女子1万元。女子就心有不平,便驱车找到老人“讨要说法”并殴打老人。

这种事情,不管怎么说,都是令人感到愤慨的,老人给你多少,那是老人的心意,老人不给你,那也是本分。虽然,当地村长称,女子并不是老人亲生的,而是在其3岁时领养的。当然,作为农村的一些固化观念,财产传男不传女,传亲不传外,也能摸索出一些端倪。

可能,在这一点上“老人有偏见”,认为是“养女”,所以分配上就“少一些”,可这也并不是可以打人的理由。无论如何,能把自己养大,就算是一种恩情所在,而不是为一些钱财,就能瞬间破脸,从此再难交往。而这种基本的共识,在普适道德里还是被认可的,要不然也不会惹怒众人,招来“拳脚教训”。

可单凭道德上的共识,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一些子女对父母财产的觊觎之势。而这种“觊觎”的后果,多半也是一池浑水,结局往往并不会太好。不是亲子关系破裂,就是兄弟姊妹成仇。而导致这些恶果的主要原因,多半是缘于子女的不独立,老人的无主见。

实际上,在国内的很多家庭中,从小就传播着一种“遗产继承”的观念,一些父母成天把“我们的都是你的”的逻辑挂嘴边,这就使得一些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开始相信靠父母是可以的。只是,当这些人长大到社会中打拼碰壁后,才发现这样的说法有问题,可他们已经养成索取的习惯。于是,风头一转朝向父母,最终就成为父母的一大害。

说到底,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这在某种层面上来看,是有一定的参照的。只是,觊觎归觊觎,如果要是上升到逼迫的局面,大概就超出道德的底线,成为一种让人唾弃的行为。多年来,主流舆论一直在强调不要做“巨婴”,可是很多人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巨婴”或“成为巨婴”。

这就使得忤逆的行为并没有减少太多,而是被异化成为一种暴力,在市井街头猖狂的发作。让我们感到担忧的是,作为那些隐蔽的“觊觎”到底有多少?它们什么时候会发作?那些夹在亲缘之间的无奈又有多少?这些真是难以估计,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世界。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