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母亲将已故女儿积蓄捐出:接纳捐款为何也会被道德绑架?

社交媒体上,有关“八旬母亲将已故女儿积蓄捐出”的话题被热议。83岁的任宏珍老人头发花白、衣着朴素,说出一句惊天动地的话:“我要无偿捐献女儿留下的38万元,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好好读书。”对于这样的事情,大凡有公共意识的人都会为之叫好。
可惜的是,在舆论的海洋里,我们听到的却是一片“反对之声”。他(她)们说:“初衷是好的,可这钱到底流向谁的口袋很难预料”。这让我们更加确信,大家并不是反对老太太的捐款行为,而是担忧所“捐款”项流向不明。
当然,除却这些主要的担忧之外,舆论中也不乏极端逻辑的存在。很多人觉得,接受一个83岁老人的捐款,是一种丢脸而且耻辱的事情。我能理解这种逻辑内核里的“积极一面”,但却不得不说这种逻辑里,存在一种一厢情愿的积极向上,而非站在苦难之岛中感受有些人的无能为力。
每一个人从精神之国而言,终将是一座孤岛。可要是以生存之行而言,人与人终将连成大陆,才能更好的生存。而在生存的过程中,并非每个人都能在自我向上中赢得想要的生活。总有人天生困境,无以为继,这种时候社会之温自然算得上一种良药。
而对于这种“良药”的接纳,如若都以道德为标尺去看待高下,很多命悬一线的弱势者,就可能被孤立,被淹没于道德之下,错过最好的帮扶,从而走向灰暗的人生。所以,对于弱者的救助从来都是必要的,而非道德先行“要脸不要头”。
因为,有很多品学兼优的孩子,真的就因为贫穷而错失更好的人生之路。如若这世间有更多任宏珍这样的人,大抵就能多一些美好人生的存在。我相信,老太太之所以将钱捐出,是缘于她的一些亲身经历,而非一时兴起。
只可惜,道德这种能量很奇怪,对于有钱的明星或富商而言,它绑架“捐赠者”;而对于普通的“捐赠者”,它却转向“接纳者”。就因为任宏珍老人年过八旬,很多人就觉得“接纳”这份捐赠很丢脸。这种臆断层面上的逻辑,是要表明“捐赠者”自己其实过的也不好,“接纳者”你怎么好意思呢?
然而,对于这种看似站在当事者角度看问题的逻辑里,却忘记“自己”永远不是“当事者”。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知鱼之乐,焉知鱼之痛。任宏珍老人既然是自愿的,并且是通过公共机构进行捐款,并能从媒体上发声,大抵就不是“大家”认为的一时糊涂,或者冲动行为。
而作为“接纳者”本身而言,如若是真正处于困境,是真正意义上的弱者,就不应该被道德无端的设限和指责。作为“弱者”,这里我们主要指那些努力却无法摆脱困境的人。而非那些消极而不努力的人。
如品学兼优却家贫如洗的少年,如心地善良却身患重症的病人,类似这些向往美好,却无法摆脱困境的人们。或许,只要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他(她)们便能心怀希望,有走向远方的可能,而这种“援手的给出”和“援手的接纳”都是美好的象征,都应该被守护和敬畏,而非以驾驭生活能力的强弱和高下去道德审判,而“审判”的结果,最终也只是走向逻辑的胜利,可迎来的终究是凋零的残局。
一个社会,因有温度而责任,因有安全而美好,因有道德而礼让。可当道德成为阻碍温度和安全的时候,责任自然被消解,美好自然无从说起。真正的善意不是站在风凉处对热忱者吹冷风,而是能让热忱者知道他(她)所付出的努力值得被尊重,而非被无端的担忧和怜悯。
我们不能说担忧“任宏珍老人”的人们就一定不道德,可他(她)们的道德却充满桎梏,而非充满善意和慈悲。我一直强调,如若道德里没有善意和慈悲,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恶意。而对于那些担忧捐款流向不明的人而言,如若真的是为“真善美”而努力,最应该担忧的是这个世界还有多少主动的善意,而非为过往存在的流弊,就一蹶不振,不再施爱。
这个世界多一份善意,就会多一份希望。少一份善意,就会多一份失望。我们之所以孤注一掷,就是为那些濒临绝望的人能感受到些许希望而努力。而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有恶意存在,有不公存在,就放弃有希望的存在。
我相信,任宏珍老人的快乐总有人能感受到,任宏珍老人的温度总有人能体味到。我们需要的是责任的社会,而非是道德满腔却不愿意伸手的社会。那些准备用道德绳索捆绑“接纳者”的人们,如若你们真要为这个世界争得公平,就请先扶起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非以无端的,粗鄙的姿势,捆杀他(她)们。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