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贷款”而言,主要针对那些有偿还能力的人,而存在的一种财务暂缓的解决方式。主要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可多年来,一些“放贷公司”为谋得利益,便开始向一些“贷款条件”不是很符合的群体进行“放贷”,而群体所指也主要是大学生。
不过“借贷条件低,自然利息也高”。这种情况下,出现“套路贷”的概率也就自然增多。有媒体报道,50多名大学生“陷套路贷”,因偿还逾期导致“天价利息”,可催债人却说,借款合同里有规定,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而言,一下子就懵逼。于是,骗子占领高地,学生先天弱鸡,一场套路贷就这样被开启。
也许会有人说,不贷款不就没有这些麻烦吗?确实如此,不沾骗子,自然也就不会入局。可是,在众多的大学生之中,总有一些人为满足虚荣、实现享乐,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时候,就萌生贷款的念头。对于“正规的借贷机构”,他(她)们的借贷条件多数不满足。于是,他们便铤而走险向那些不正规的借贷公司伸手。
至于,借贷的条件和借贷所要付出的代价,他(她)们往往不计成本。这或许也就能理解“裸贷”为何会出现?“连环贷”为何会被大学生追逐?作为“套路贷”公司,明摆着就不太希望大学生们按照契约按期归还借款,因为那样他们得到的利益并不太多。
坦白讲,从借贷的开始,“套路贷”公司就已经挖下大坑,只要入局者就难以逃脱。如“裸贷”的运行模式,明知女生肯定还不上,最后就变成“肉偿”,让“消费女生”的老男人们买单。这种“羊毛出在狗身上,熊来买单”的逻辑,从一开始就心怀鬼胎。
而“套路贷”的运行模式,实质上就是“滚雪球”,民间叫“驴打滚”,反正是越滚越多。先用一家借贷公司借给你钱,明知你还不上,再让你向另一家借贷公司借钱偿还,就这样“东墙补西墙”,越补越大,直到整个人被困住,彻底成为“套路贷”公司的挣钱工具。
实际上,“套路贷”公司所谓的“套路”也并不复杂。但面对一群社会经验粗浅、个人自控能力薄弱的大学生,这些“套路”好像完全够用。所谓的“致命一击”就是借贷门槛低,可大学生们却忽视掉,在偿还不成的时候,代价是毁灭性的。
不管是新闻中,还是可见的生活周遭,男生因还不上贷款,跑路的比比皆是,可是残局最后还得父母去收,这种“坑爹”的行为,着实令人不齿。而作为一些女生,在稀里糊涂之中,就将青春彻底断送在有钱大叔的胯下,说来不免令父辈心痛。
当然,作为“套路贷”的入局者,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对常识的不清楚。作为那些“套路贷”公司给出的借款合同,某种意义上本来就已经违法。可这些事实,那些借贷大学生们却并不清楚,他们为着想要满足的物欲,在无知的蒙蔽之下,便毫无防备的走进骗局。
很多人觉得,这些大学生算是活该。都已经成年人,应该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所判断,这是起码的一种能力。可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国内的大学生多数在经济上不独立,生活上不独立,这就导致认知上也不会太独立。可他们的“需求却越来越独立”,这种时候他们有太多经济上的诉求难以自足。
一些人碍于家庭条件,难以满足自己。于是,便向外延伸或求援。一旦遇到有借贷的机会,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稍弱就会被套路,从而成为入局的韭菜。然而,最可怕的是,一些学生因借贷走向歧途,走向堕落。这比粗暴的“滚雪球”危害更深。
当然,作为金融借贷的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对这些不正规的借贷公司进行不定期查处。并在高校中进行一些宣传和警示,以防范大学生们的无辜受害。作为父母而言,也要定期多与孩子沟通,对于孩子的花销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因花销吃紧而走上邪路。
而在这些客观条件的保护之下,作为大学生也应该养成合理的消费观“看家当去消费”。毕竟自己的生活还是父母在供养,就尽量不要“追求享乐”。直到有一天,当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到钱以后,再怎么花,那也是自己的能力所得。而作为大学生,所有目的就是培养自己未来的能力,而非在不该享乐的时代超前享乐,就算不被“套路”,最终的结局自然也不会太好。
当然,我们也允许有“消极的自由”,但总还是希望大学生们能不被套路纠缠,能在健康的环境里释放“消极的自由”。关于,类似的新闻报道,未来可能还会有,唯一希望的是,频率能越来越小,受害者越来越少,除此之外,不敢多求。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