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扣扣案:侠义路径很解气却终将通向悲剧

春节伊始,一则被标注为“大年三十为母报chousha害chou家三人”的报道,事件因果牵扯陈年旧案,引发广泛热议。被sha的三人中,有一人曾在二十二年前打伤张母,致其死亡。而sha人者仅被判刑8年(也有7年的说法)。当然,就这些信息,还不至于用复chou解构这样的案件。最主要的是,有传言称,当年的sha人者仗势欺人,导致判决结果“并不zhengyi”。
虽然,当年仅有13岁的张扣扣,并不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但成长的过程中,痛失母亲的张扣扣,终究还是被chou恨笼罩,最终在二十二年后,成功上演“张扣扣复chou记”。面对这样的案件,如若从道德标准上去看,几乎没有太多瑕疵。
说到底,法律不zhang,还有世道人心。人心无力,还有bao力回击。可bao力回击者,往往也会遭受bao力回击。当年张母被bao力致死,而今凶手同样被bao力致死,这其中的逻辑很侠义,也很解气。可侠义路径上,我们终究能看到的只是“死循环”,而非通向真正的道义。
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客常被chou恨囹圄,练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都好像被chou恨淹没。可是,到头来,冤冤相报何时了。你家sha他家,他家sha你家,这代人为那一代人买单,依此类推,只要子孙不灭,好像chou恨便永存。不得不承认,这种看起来很侠义的复chou路径,实际上并不会通向光明。
对于张扣扣的方式,社交媒体上叫“好”的人并不少,甚至算一种主流的舆论势头。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既然法律不zhang,何不以牙还牙”。可他们忘记,当bao力进入一种“死循环”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bao力的“冤死鬼”。
当然,作为一种情绪温度上的肯定,人们可以给予张扣扣一定的认可,这符合市井的观念和标尺。但对于张扣扣的方式,大肆渲染其“复chou逻辑”,美化其“没有sha害妇孺”的事实,着实是推崇另一种bao力。
一个社会中,如若群众大力推崇“以bao制bao”,大抵受益者还是那些势力强大的群体,这对于普通群众实际上并没有任何好处。武侠小说中,想要报chou就要有好武功。可是,想要练成好武功,也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同样的,作为社会的普罗大众,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在遇到委屈时,有张扣扣回击的能力。于此,要想得到普遍的zhengyi,还是需要从法律zhengyi出发,将程序zhengyi发扬广大。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如果法律足够zhengyi,也就不会发生今天的悲剧。实际上,这个逻辑中忘记一点,真正的“不zhengyi”是使用法律的“不zhengyi”,而非法律本身。二十二年的跨度,不管是法律本身的完善,还是使用流程上的规范,都在发生变化。如若硬咬住过往的“法律不zhang”,终将见不到光明。
一个怎样的社会,才会将sha人赋予合法的标签。张扣扣案的“内核”到底是什么,或许在真相厘清之前,还不能准确定性。但过度的用复chou钦定张扣扣的行为,似乎并不是走向光明图景的路径。我甚至觉得,一个现代社会里,充满梁山气焰,武侠逻辑,非但不是zhengyi的痕迹,反而是落后的复辟。
我虽然不确定法律一定可以明辨是非,但也不会认为,以牙还牙能打出一道闪电,照亮这个世界。张扣扣的行为对于他的母亲而言,算是私域上的因果关系,可就善的博弈层面,仍然算是一次溃败。张母还是没有复活,张扣扣身背三条人命。
不管逻辑上再怎么强调复chou成功,可是,对张家而言,依旧没有未来增量。既然如此,报chou对生者又有何用,难道就为挑起群众情绪,实现水浒般的zhengyi,这是不是有点代价太大。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总强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不善用程序规避是非,我们的社会只会陷入情绪焦躁和逻辑混乱。
说到底,侠义路径就算再怎么合情合理,可对于效果上而言,却不能恰当的处理。最简单的,就罪恶的量上也不能很好的对等,母亲一条人命是不是就非得三条人命陪葬,这一点上相信也很难达成一致。
假设在未来,被sha的三个人的后代也如张一样,回过头来复chou,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暂且不说这个可能性有多大,如果恰恰发生,今天的“侠义路径”还到底有没有意义,还值不值的人们声嘶力竭的叫“好”。这些问题虽然小概率,可并等于就可以回避。
我也深信,今天的法律使用流程即使还不完美,但比二十二年前会好很多。毕竟,时代在变化,程序也在规范。虽然,总有一些原因让公平变成不公。可所有人都明白,唯有zhengyi才能穿越时间走向光明,而那些bao力的印记,终将随风而散,成为历史的尘埃,被众人唾弃。
最后,还是要说,那些力挺张扣扣的人们,如果是你们的母亲,相信也不愿意看到你们chou恨蓄积的样子。如若真有心,还是希望你们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用程序的zhengyi为母伸张,而非提着屠刀sha死凶手,也sha死自己。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