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报道,四川巴中一名高二年级的中学男教师刘某坠楼身亡。从调取到的监控视频显示,刘某为自杀性坠楼,校方发现后,虽然进行急救,但刘某已无生命体征,救济中心宣告死亡。知情人透露,自杀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班级的成绩不理想,而导致的恶果”。
多年来,大凡发生在校园的自杀性事件,基本上都是学生。小学生,中学生自杀,会被贴上“应试压力”的标签,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就更为繁杂,情感问题,科研问题,潜规则问题。但对于教师而言,就因为自己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就选择跳楼,大抵是说不过去的。
多年来,舆论上一直在批评“应试教育”。可批评归批评,但不能胡乱批评,或者不着边际的去扣帽子。多数情况下,大凡学校中发生自杀性事件,人们很自然的就想到“应试压力”,而且能较为妥当的将因果关系复盘到无懈可击。在这种较为笼统的逻辑中,绝大多数人会被轻易被带到沟里。表面上看来是明辨是非,可实际上却是一种思维上的偷懒。只要发生在学校里的悲剧,就觉得是“应试压力”带来的恶果,这种带有有罪推定的逻辑,其实是思维偏见上的一种病。
说到底,在学校里自杀的人,相对而言还是少数,基本上算是小概率事件。同样是自杀,哪怕是因为一样的原因,可自杀地点不同,人们的认定就不会相同。这也说明,在面对自杀性事件的时候,多数人会被“带节奏”,所推定结果也只是内心想要的结果,而非事实本来因果。
熊培云写过一篇题为《不要活在新闻里》的文章,以他的看法:“不管是国家还是社会,不能局限在新闻里那些“小概率事”,更不能通过几篇新闻报道就得出悲观的结论”。说到底,新闻是媒体生意,同时媒体也有创造意义的冲动。从这个方面去看,大抵新闻不只是一种信息增量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作为普通读者,要学会思维和判断上的增量,而非人云亦云,脑袋成为“跑马场”。
所以,在面对“应试压力”这个万能背锅标签的时候,人们便陷入集体无意识。在认定应试教育有问题的情况下,会觉得相关的问题都是“应试教育惹得祸”。所以,“应试压力”这个词汇近乎成为校园自杀者合法性的标签。好像他们的自杀与他们自己无关,而是应试教育的错。
我一直强调,不能因为所处环境有问题,就给自己的堕落或者消极找理由。真正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外界因素少不了,但决定性因素还在自己。我甚至认为那些动不动就选择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而获得解脱的人,实际上在遇到困境之前,他们的内心就已经出现问题,而困境的到来,也只不过是打开他们的潘多拉魔盒,让其万劫不复。
对于年龄较小的自杀者而言,我们可以说是因为心理没有完全成熟,而导致自我认定上的过失。但对于那些成年人而言,就凭一句“应试压力”去概括自杀之因,是很站不住脚的。甚至这种“有罪推定”的逻辑中,并非为自杀者悲哀,更多可能是为夸大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但这样的夸大,非但不解决问题,甚至可能是蒙蔽事实,让人们越来越不反思,越来越陷入困境。
中国的家长们看起来都很聪明,一边叫骂应试教育各种不好,一边却给自己孩子头上更多筹码。我常常觉得,真正的问题可能不只是“应试压力”的问题,而是作为整个社会中,人们为得到更好的资源,而不顾一切的向前冲,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会盲目,自然就会焦虑,自然觉得压力大。
可面对些隐形的事实,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于此就会用一个大概念“应试压力”一笔带过。久而久之,这种向外推卸的思维就完全形成,而对于自我反思,自我修正的意识近乎丧失。不得不说,我们所认为的很多不堪里,实则是因为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对于一个49岁的男教师而言,相信经历的“人生困境”也不只是这一件。稍微有常识的人,用常识的头脑思考一下,就觉得自杀的原因和班级成绩不理想很难无缝勾连。工作毕竟是工作,再不济也就是辞职回家。更何况我们很少听说因学生成绩不理想,老师被解雇的情况。种种因果都难以实证,是“应试压力”促使他跳楼。比起“应试压力”而言,我更愿意相信逝者本身的内心出现“病灶”(心理上的堵塞)。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用生命买单,才能凸显其中的荒唐。应试教育确实有弊病,但弊病本身并没有杀人的能量,而导致杀人的能量往往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所决定的。这也是为何面对一些自杀者,人们总会感觉意外,甚至去揣测。因为每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的力量打在不同人身上,有的人就疼一下,有的人就死掉了,可对于力量本身而言,很可能都没有杀心,而杀心往往源自每一个人的内心。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