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医生因在社交媒体上“晒”药品回扣引发热议后,所在医院将其停职调查。依照媒体发布的信息,该医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一张手抓呈扇形,展开数十张百元大钞的照片,并配文称:“今天又领了5500元药品回扣,好开心。又可以买东西,做医生真好”。
无论如何,在医患关系紧张,仇富情绪弥漫的社会大背景下,出现这样的事情,自然就会呈现出火上浇油的态势。不过,从社交媒体上议论的范畴来看,除却小范围声音对于医患关系的担忧之外,人们更关注“药品回扣”本来的是非,也就是追问“潜规则”风行下的逻辑内核。
实际上,对于医生拿“药品回扣”而言,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媒体的报道,还是影视剧中的创作。这种“潜规则”已经成为医疗系统中较为常见的弊病。只要不被发现,跟药品相关的医生就能闷声发大财。
而对于在社交媒体上“晒”药品回扣的医生而言,到底是“晒的方式”有问题,还是“拿药品回扣”的行为有问题,就以目前的社会价值观念下确实很难分得清楚。依照普遍的价值评判,吃回扣只要不被发现,这对于个体医生而言着实也是一种收入的渠道。并且,这种“回扣逻辑”不仅仅就体现在医药行业,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暗自运行。虽然,大舆论背景下人们总不待见,可当个体利益被加持的时候,好像就成为一种被拥护的法则。
这种“爱恨交织”的焦灼情绪中,一部分人自然觉得这个医生很傻,一部分人觉得这个医生很可恶。可实际上,真要面对这样的事情,谁又能轻易躲得过去呢?当然,我们并非为这个医生开脱,站在共识的层面上,“拿药品回扣”本来就不是好事情。一方面,扰乱医药流通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无形中增加患者的医药成本。这些都是“拿药品回扣”很自然的连锁反应。
当然,撇开“医药回扣”,从“回扣”本身而言,已经是“商业生态”中不可回避的一环。只是,医疗行业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就容易牵动舆论的的神经,于此更容易形成情绪反应链条。也就出现“晒药品回扣”激怒公众的现象。
不过,对于这样的事情,有这样几点情绪反应,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一,智商有问题,很傻很天真。认定“晒药品回扣”是一种没脑子的行为,就代表有人觉得“拿药品回扣”合乎情理,至于是否打破常理,前提条件就是“不要被发现”。这种侥幸的心理和双重的标准,已经说明“回扣逻辑”很成熟。
其二,本来的事实,为何说不得。很多人觉得,“拿医药回扣”本来已经是事实,为何说出来就不可以。既然“拿医药回扣”本身有问题,为何不去查证源头,而是对一个说实话的人进行追问,甚至是调查,到底是谁的问题,哪里出问题,确实应该反思。
其三,曲线救国,干的漂亮。一些人觉得,“拿医药回扣”的医生很给力,不好正面打击医疗系统的腐败,来一个侧面的曲线救国的行为艺术,堪称帅呆。这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评价里,再一次实证,医患关系不容乐观。
对于这些情绪而言,各有立场。不得不承认很多事情只要不被公开,就成为某一群体的获利通道,而且还被很多人肆意追捧。这种逻辑下,到底是谁不正常,哪里有问题,很难给出公允的评判。
一个朋友也跟我讲过,他代表自己所在的公司出去找一家广告公司谈业务。业务进展很顺利,各项核算完成后,广告公司的人就问他,“加多少合适”。他初出茅庐,一下子傻掉。明明公司给自己开工资,广告公司为何还要给“回扣”。当然,我的这位朋友比较实在,一口拒绝。但换来的却是广告公司认为的“不正常”,着实让人很尴尬。
类似这样的“不正常”,我们的生活中或许有很多,到底是谁“不正常”,越来越界限模糊,甚至颠覆三观。这也导致很多人总说,按规矩办事寸步难行,不按规矩办事,顺风顺水。这种逻辑下,到底“潜规则”是好是坏,谁又能说得清楚。
说到底,“规则”不够,“潜规则”补位,这已经是事实,想逃离却终将囿在其中。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