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点能多穿几年:对自己好为何需要一个“歇斯底里的由头”?

全世界每年制造出约800亿件衣服。相较过去,如今的人们在使用衣物上,功能性的倾向已经不再是“遮蔽”和“保暖”,更多的是出于“风格”和“装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衣服的制作细节,基础成本往往一无所知。能直观看到的只有风格和款式,能知晓的也只是仅有的产品铭牌提示。
不得不说,衣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衣物的生产和更新越来越快。除却那些明星模特能跟着潮流走,绝大多数人都只能跟在潮流后面进行慰藉。一间旗舰店,一个明星代言人,自然会给一件实际用来保暖、遮蔽、装饰的衣服,增加更多附加值,而这部分附加值,也就让人们不得不靠一个“歇斯底里的由头”去实证买一件“贵衣服”的合理性。
当然,“贵点的”衣物,大多数情况下,确实质量会很好,甚至款式也时尚。可这依旧不能平衡“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情况下,超限部分就是所谓的“精神消费”,或者“品牌溢价”。于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非理性消费的大潮中,往往“贵点”就代表品质,甚至会成为社交范畴中的一种博弈因素。一方面,在表达自己“对自己好的意愿”,另一方面,却在消费层面上进行存在感的再造。
说到底,穿的是衣服,玩的是社交。于此,对于“贵点能多穿几年”的说法,似乎更像一种让“超限消费”合法化的一种说辞。可实际上,谁都明白现在的衣服再贵,都不会“多穿几年”。或许,在过去的语境中,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消费观念,而对于“新时代”的消费浪潮而言,不消费是会死人的。
一项由乐施会及玛莎百货(英国)进行的查中显示,每10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承认,他们衣柜里百分之九十的衣服几乎不怎么穿。这种数据如果放到女性样本中看,可能数据更加让人惊诧。不得不承认,消费有时候比时尚本身对人们产生的诱惑更大。
表面上而言,是“快速时尚”在起作用。可实际上,在根源上是“快速消费”对“获得欲”的满足过程。所以,这也就更加贴切的实证“贵点能多穿几年”就是一个“歇斯底里的由头”。与此同时,在社交媒体上,这样的“语境逻辑”也被肆意自嘲。人们在抛出各自的现实“买衣困境”后,好像嘲弄也就成为消费的一环。
如,“衣柜里总有些衣服,扔之可惜,穿之傻逼”,“曾经买它穷成狗,如今嫌它穿着丑”,“每个季节都会说,没衣服穿”。类似的嘲弄中,基本上都在实证人的欲望是激增的。“过去的总是不如现今的好”在买衣服这件事情上,好像永远充满“正相关”。
时尚的列车在疾驰,消费的欲望在膨胀。这种情况下,当消费超限的时候,没有太好的理由时,也只能用“贵点能多穿几年”来搪塞自己,或者揶揄他人。这种存在于消费者圈层范畴内的“焦灼情绪”。实际上,就是“生产者”或者“销售者”梦寐以求的生态。
对他们而言,只要完成环节中的交易点,就不再会关心产品未来的使用情况。所以,消费者买的越欢,他们越高兴。甚至为鼓动“消费频次”和“消费情绪”,不停的在搞“广告营销”和“名人代言”,这样的局面中,要是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就难免让钱包干瘪,让自己入不敷出,让自己说出那句“贵点能多穿几年”的由头话。
王尔德说,你只要做你自己,因为他人已经有人在做。然而,在面对衣物的问题上,绝大多数人的“穿衣观”都依赖名人的引领,或者时装公司的钦定,每个人都要穿成模特的样子才算合格。于是,为了成为那样,就进入一个“时尚漩涡”,一边满足自己,一边消耗自己。而在被推着购买衣物的路途上,却很慷慨的说:“
贵点能多穿几年”。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