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岁姑娘熬夜刷手机差点失明:屏幕“鸦片化”的困境

(2017-11-16 13:22:01)
20岁姑娘熬夜刷手机差点失明:屏幕“鸦片化”的困境

贵州20岁姑娘杨秀英,和多数年轻人一样,经常熬夜“刷手机”。只是当视力迅速下降,眼睛疼痛到突然睁不开时,才惊慌失措去医院治疗。最终被确诊为角膜溃疡穿孔,必须做角膜移植。幸运的是,医院通过一家公益组织为她找到了合适的眼角膜,让她得以重见光明。

这样的事情,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只是大多数人在没有出现“恶果”时,就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只要眼睛能看见,视力下降似乎已经不再是一种“被鄙视”的病灶。就目前而言,只要是上学的小孩子,十有八九都带着眼镜。一方面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看书本造成的,另一方面就是因为看屏幕(电视、电脑、手机、游戏机等)太多,自然也会视力下降。

当然,说到屏幕,似乎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深陷其中,父辈们一边不让小孩子玩手机,一片批评年轻人少看手机,但自己却也深陷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屏幕“鸦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每一个人都好像对屏幕很上瘾,一会儿不去触摸就觉得有点不自在。很多人即便知道浪费时间,长时间看屏幕对眼睛不好,但依旧控制不住自己,大概只有成为“姑娘杨秀英”这样的结局时,才会有所收敛。

实际上,我们都很清楚,屏幕本身没什么吸引力,也很累人。但是屏幕中的各种APP所带来的“信息流”(文字、图片、视频、社交关系链、购物通道)却无时无刻的在焦虑着每一个人。一天不看屏就感觉自己和这个世界脱轨,一星期不看屏几乎不可能,更别说一年不看屏。

这样的“困境”已经形成,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各种APP都在争取用户时间,因为对于APP而言,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商业价值越高,这也就促使APP在不停的升级体验,满足用户的需求。这种看似良性的永动发展浪潮,却也正在将人们的时间杀死在屏幕的海洋里。直到人们的时间最后被瓜分成规则的分布,人们也就进入一种囹圄:“离不开痛苦,离开更痛苦”。

这也直接导致,全民视力在逐步下降,戴眼镜已经是小事情,后怕的是眼睛功能的弱化和退化,甚至是失明的危机。当然,有人会说:“我也老看手机,为何眼睛就没什么问题?”。是的,这种特别的例子着实存在,但这依旧不能改变多数人视力或者眼疾的问题。

说到底,每个人的眼睛承受力有强有弱,但大多数人都差不多,所以常人应以最弱承受范围为警惕,而非拿那些最强者的侥幸结果搪塞自己,那无疑是在自欺欺人。所以,对于“屏幕”而言,一方面要适当的去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的去考量“信息流”所带来的价值。

我们不能妖魔化“屏幕”,但也不能迷信化“屏幕”。只有合理使用“屏幕”,才能在保护身体或者利用时间上取得最大的价值。坦白而言,新生事物确实值得青睐,但过往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明更值得守护。屏幕中的“信息流”,绝大多数是碎片化的,这也就不得不重提“纸质化阅读”的重要性。

所以,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如果寻求阅读,尽量去读纸质化的书本,从知识的系统性上而言,更具客观的价值和完整的知识。而屏幕化中,多数是泛娱乐,碎片化,但真正的知识却是极为少数的。可惜,就因为轻松,随时随地,就让人们难以自拔,这或许就是屏幕“鸦片化”的真正困境。

书籍报刊,是严肃,系统的营养价值,屏幕APP,是娱乐,鸡汤的慰藉观念,很自然后者就会被追捧,这是人类本能的趋向。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追问,如果娱乐化能够让我们活好一生,为何不娱乐的生活呢?谁也不愿意活的压抑或者严肃,因为生命太短暂,尤其对于个体而言,弹指就是一生。这大概也是人们为何喜欢泛娱乐一面,因为生活实在是过得太紧,总需要出口释放。

过去,我总以为不读书是多数人的主动浮嚣,实际上这种浮嚣也是被动的,节奏太快,来不及思考,所以碎片化补位。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不得不信“负负得正”的逻辑,越是浮嚣就越需要浮嚣去面对,于是屏幕被热捧,“浮嚣的人生”对“浮嚣的信息流”,貌似一切看起来很匹配。

100多年前,虎门硝烟曾被铭记,100年后的屏幕困境却无从破冰,索性只要眼睛能“扛得住”,只能随潮流涌动。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