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陪病狗被扣薪:吸猫恋狗的时代如何打破“玩物共识”?

意大利动物保护组织“反活体解剖联盟”称,罗马大学一名女职工成功争取到两天带薪假期来照顾自己的宠物。女子的宠物狗生病,需要紧急手术,为陪伴在宠物狗的身边,她向所属单位的领导申请两天带薪假期。最初,她遭到了拒绝,不过动物保护人士为其提供了法律支持,兽医方面也开具了相关证明,女子上诉法院后终于如愿以偿。
这样的事情,虽然在中国鲜有,但对于一个“吸猫恋狗”的时代而言,着实有着很特别的意义。虽然国内的动物保护意识相对较弱。不过,平心而论,人们对动物(猫狗较为常见)的热情却异常高涨。只是,大多数人而言,只是把动物(猫狗较为常见)作为纯粹的工具和资源。
坦白而言,在现行的社会共识里,认为动物就是一种“玩物”,这就让看似和谐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美好。那种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只有少数动物保护者才会从心底发出,并且给予“伴侣动物”人格化的投射。
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身边的动物没有认真的关注过,并不了解它们。那些吸猫的青年,遛狗的少妇,多半只是在释放自己的情绪,却很少有人去关注“伴侣动物们”内在的情感变化。大多数动物爱好者只是饲养员的角色,消费者的角色。“伴侣动物”的作用,更像是躁动时代下,抚慰现代人的活体玩偶。
我们不得不承认,“伴侣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便国内的宠物饲养者并没有真正走进动物(猫狗较为常见)的精神世界,但对于动物的日常起居,已经进入一种较为文明的阶段。宠物医院的建设,宠物寄养所的配套,宠物食物的多样化,已经在证明伴侣动物的特殊性。
只是,当人们真正遇到“动物的问题”时,还是不会进行一些原则上让步。因为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几乎没有人会为一只狗狗或一只猫咪去请假耽误工作。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人们并没有真正把动物的生命看的那么重,另一方面原因,在主流的饲养文化里,几乎没有人会为动物(猫狗较为常见)让步的先例,人们对于动物(猫狗较为常见)而言虽然会存在情感的沉淀,但骨子里却依旧分的很清楚:“它们只是动物”。这种“潜台词”里,其实还存在更为现实的隐语:“它们只是玩物”。
所以,就算遇到“罗马大学女职工”这种境遇,在中国似乎也得不出同样的结果。同样的事情,人们非但不会去理解,反而会认为这种为动物而请假的行为是一种疯狂地举动。说到底,在一个公司上班,人的权益都不一定能维护好,何况是与之不相干的动物呢?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难以回避的现实。
但对于“罗马大学女职工”的胜诉,不只是个人权利的胜利,它更明确的让人们明白,“伴侣动物”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完全有必要为之作出努力。所以在他们看来,在宠物需要紧急手术时,不让主人陪在其身边,这是虐待行为。
不以营利和生产为目而饲养的动物,从任何意义上讲都是人类的家庭成员。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宠物爱好者而言,这些冠冕堂皇的论述,似乎听起来很虚妄。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嘴上把其称为家庭成员,但在普遍的大环境下,却并不适用。
所以说,在中国的“伴侣动物”概念里,动物(猫狗较为常见)就是器物。至于动物(猫狗较为常见)本身的世界,几乎不会去关注或感受。有时候想想,在以男性视角物化的世界里,就连女性都难以摆脱器物的看待,动物(猫狗较为常见)就更难以言说了。
但我们必需相信,在未来“请假陪病狗”这种常态肯定会到来。不过,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打破对“伴侣动物”玩物化的认知。只有这样,人类才会更好,“吸猫恋狗”才会更具人情味,人类才不至于陷入孤独躁动的洪流里难以自拔。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