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出行”的时代:仪式感里的彼此互殴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同胞越来越有钱,越来越有闲。这也导致每一个假期都会写满各种“拥挤”。平日里拥挤的地铁,商场,马路依旧拥挤。平日里安静的古城,小镇,景区也瞬间人满。我们期待娴适,却终究不得安宁。一个“扎堆出行”的时代已经进入高潮,在没有更好的解决之道时,每一个人都是人潮人海里的那个囚徒,除却隐忍和愤怒,别无它法。
物质的丰富,让出行变得越来越频繁,每个人好像都是拥挤的“始作俑者”,既然都在出行的路上,大抵谁也逃不脱,谁也躲不过。我们所面对的生活里,早已情绪满满。人们彼此之间充满距离,也充满焦虑。总以为能靠一次出行能改变什么,却总也难以走出偏见的囹圄。
不管是宅在家里,还是行走在途中,貌似都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涌上心头。不管怎么做,都不免会成为鄙视链上的重要一环。生活在一个被“金钱观”固化的时代,一切的情绪都好像被物欲牵动着。人们早已忘记旅途中遇见的美好事物,却执迷于“省内游”、“省外游”、“东南亚游”、“欧美游”的链条里难以自拔。
实际上,出行本不分高下,只要能在未知的路上,寻找到欢愉,见识到新知,大抵就算是一次成功的旅行。可惜能意识到这般层面的人,却并不太多。人们对于出行仪式感胜过体验感,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拍照都会优于一切,貌似都是有心人,却不一定能感受到更多。
不过,生活在普罗大众的圈子里。即便觉得出行很拥挤,但是有经济能力去感受这场拥挤的人,却也并不多。很多人只能凭借所属公司的团建活动出去看看,但多是同事一起玩,总还是不太尽兴。说到底,即便在拥挤,能出去总是好的。
我总觉得,像那些带小孩和老人出行的人,几乎算是苦行,我们能感受到些许孝心的气息,但却不一定能抵达真正的“孝处”(老人不一定会玩的很开心)。整个过程,老人们无暇游历美景和未知,满眼紧盯着隔代的孩子,操心着安危和哭闹。貌似这场旅行,对老人而言就是在证明孩子是不是孝顺,是不是有出息,是不是可以在隔壁大妈面前居高临下。
那些情侣和新婚们反倒是轻松,美景相对美人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满眼的亲昵迹象下,每一晚都是激情四射。貌似一场旅行之后,准丈母娘和未知丈母娘都会觉得小伙靠谱,就算自己觉得小伙不错,也得让外围亲人觉得小伙子有情调,值得托付。
跟团的队伍里,导游满嘴开花,行者一脸疲惫。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在出行。于是,就显得高大上,冥冥中就被钦定为生活完美。说到底,仪式感大于出行感,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人还没有理解旅行的真正意义,大多数人还只是在出行阶段,对于人文的消费,精神的回归,似乎还没有全面展开。
这是个讲究仪式感的时代,众人都讲,就不觉得有什么奇怪。即便“仪式感”里存在情绪互殴,存在无底线鄙视,但这都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把那些被玷污、扭曲的词汇和情感拯救出来,赋予其新的自信和光彩,让我们的出行变得自然和谐,充满各自的小宇宙。
这一天总会来,但首先需要从高频出行开始,从扎堆出行做起。总有一天,人们会开始为自己的旅途注入不一样的意义,到那时我们再谈旅行,或许就不再那么违和。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