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为王”的老师终将被我们遗忘
(2017-09-09 22:15:43)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总觉的“教师节”是个牛哄哄的节日。作为老师,在这一天会有例行的“座谈会”,会有学生送一些小礼物,会有超逼格的条幅写满祝福语。总之,在学生们较小的视野投射里,这样的氛围足以引发感动和崇拜。
然而,实际的“教师节”氛围里,那些“狂抓成绩”的老师,也仅仅是受到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青睐。毕竟在分数为王的机制里,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好基友。学生的成绩越好,老师的“KPI”就越足。看似良性循环的体系里,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却被越来越孤立,直到每一次大考(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考)后的重新洗牌,又会形成新的偏见。
这种周而复始的“机制性怪癖”,让“教师节”显得很是“刻奇”。名义上的人类工程师,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崇高。成绩好就是“好苗子”,成绩不好就应该去“卖红薯”,这种普遍存在的“教师偏见”,到今天也并没有改观多少。说到底,成绩为重的游戏规则里,老师以“好学生的好成绩”为王。
我们的教育里,机制性缺陷着实存在。然而,比机制性缺陷更让人无奈的是:“观念缺陷”。很多老师,除却可以照本宣科,骨子里其实很侏儒。他们的观念里有太多“势利眼意识”。总以为学习好就是万能,总以为学习好就可以活的好,总以为学习好就可以一手遮天。
实际上,正是这种“混蛋逻辑”让很多学生走向歧途。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曾经的学霸们,到后来也未必光鲜。那些曾经的学渣们,到后来也未必很差。说到底,决定这一生的因素太多,成绩好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尤其,以人生某一阶段作为盖棺的凭证,着实可笑。
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我们不得不承认能被记住的老师越来越少。一个人若从义务教育开始到高等教育结束,大抵会遇见上百师者,但能记住的也不会超过两位数。尤其那些只看分数,人品低劣的老师,早已被遗忘的一干二净。对于他们言,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些滑稽而可笑的“势利眼”,如若硬深深追究师者的存在,大概他们根本不配当老师。
老师这种职业,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挣钱的途径而已。他们为“KPI”不惜一切代价,劝退学渣,打压后进生。从某种意义上,他们非但不是人类文明的工程师,倒像是人类文明的强拆队。每每想起他们的可恶嘴脸,总让人觉得有辱师者的尊严。
一个老师如果基本的观念都很扭曲,就算知识教的再纯熟,也难以成就学生们的好人生。这一点上,很多尖子生的堕落就足以证明,当年的“优越感”真是一种毁人的瘟疫。那些扭曲人性的“分数优越感”,让很多学霸顺利获得各种赞誉,但也同时埋下不知深浅的愚蠢逻辑。
实际上,一个人你要想获得某种强大,一方面要有纯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就是常识观念的教授。前一点弱一些可能会影响暂时的升学,后一点如果弱一些就会影响整个人生自我认知的过程。有的人一辈子会因此糊涂到底,有的人十八九就知道怎么活,说到底认知的差距才是人生真正的差距。
可惜,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走入社会后才开始慢慢弥补。所以,对于那些以“分数为王”的老师们,自己越成长越觉得他们越不堪,越认知清晰越对他们记忆模糊。教师节年年有,对于早已工作生活的人而言,能记住的也就是那些在某一瞬间给予自己灵光的老师,或许他们的名字已经陌生,面目已经模糊,但那才是老师该有的气质。
但这种气质真的不在“教师节”的表彰会上,它往往以一种难以言说的流动性在驱动着未成熟的躯体或灵魂。总之那是一道微弱的金线,它与教学“KPI”无关,它与大考无关,它却能毫不费力的营养未成熟的脑瓜。
多年后,即便人世沧桑,但那种启蒙张力毫不阳痿,像青春期的鸡鸡一样,每一天都在晨勃或肿胀。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