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公益“一元买画”的事件,主角本是“自闭症儿童”。可到最后,却演变成一场公益道德的论战。这种论战从“美美事件”后就一直激荡着,就像女人的大姨妈一样,充满周期性。一块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却能瞬间区分出智商高下和人性冷暖。只是,这冷暖之流早已脱离初衷,涌向一沟死水。
公益本是好事情,不管是对接受者还是对救济者,都是一种好的力量。它能让接受者感知这个社会的温暖,重塑自己对生活的希望。同时,它也让救济者对社会有更温婉的理解,救别人就是救自己。
可惜,这种看似常识的规则,早已破灭。在公益的舆论里,已经形成一种撕裂状态。公益者讲述着自己的浪漫主义故事,旁观者敲打着良心说出背后的故事,总之真真假假都在舆论之间,公益本身早已灵魂出窍。
于是,公益就被迫成为“落水狗”,而且是周期性落水,每一次都难以全身而退。很多人很反感利用大众情绪玩公益,总觉得是在策划人们的情绪。坦白讲,这不是最让人难以面对的一环。对于一个认可公益的人而言,最关心的是,汇集来的钱到底能不能抵达自闭症儿童。至于怎么营销策划,怎么利用情绪焦虑玩公益互动,真的没心思去理会。
相信,所有的争议到最后和一块钱是没什么关系的,人们最关心的是汇集起来的万千一块钱怎么花。另外,在买画的同时,请别急着点评画作的功力,自闭症如果真能成就出文森特·梵高来,我愿祝你们全家都是“自闭症”患者。
对于“一元买画”而言,如若说是“公益”,真不如说是“撕逼”。人家小品里唠嗑还需要起价十元,而且是十年前的物价。小伙伴们在朋友圈里站队“撕逼”,花上一块钱,就觉得自己优越感十足,就觉得自己快成仙成佛。那句“公益不再钱多钱少”,此刻着实显灵了。
当然,比起花一块钱充当慈善大使的小伙伴而言,不花钱的小伙伴是应该有表决权的。一个人是否参与公益,除却讲究慈爱心之外,是应该拥有一双识破骗局的火眼金睛的。不过,这其中不乏有人觉得矫情,就他妈一块钱,至于上纲上线吗?
是的,一块钱真干不了什么,却能催生出万千乞丐和背爱马仕包包的美美。有时候你的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行为会成为别有用心者的工具。公益用好可以救人于水火,公益用错就成为敛财坑人的骗局。这些事情,早已不是秘密,却也成为你看轻“公益”的哈哈镜。
于是,面对公益,多数人都在质疑,质疑组织者,追问资金流向,质疑公益者,拷问公益价值,质疑质疑者,苛问逻辑追求。总之在舆论的染缸里,谁都不信谁。公益的观念越来越趋向真空化,像类似“一元买画”的公益互动,相信未来还会有,争论也依旧会不断。毕竟,这其中最大的信任已经不在,就算故事讲的再好,也是一场没有兜底的演出。
很多人在骂,很多人在捧,很多人在判断,公益已经不是公益,公益俨然如狗,如辩题,如一月一次的大姨妈。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前一篇:该不该为“下一代”的幸福吃大苦?
后一篇:“新生坠床”这件事为何会很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