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面子、名声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很多。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集体的名声胜出。当然,这其中免不了消费一些个人的权益。包括个人的尊严,安危,甚至是生命。不管怎样,在集体的名声面前,个人的一些权益,往往被视为草芥。从古至今,逻辑上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回到学生“被困”事件中。老师和导游为保全学校名声,不让求助。这其实很好理解,老师和导游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场危机,相信往后的类似教育活动基本上就没戏了。经历这一次教训,学校首先不再愿意冒险,家长也不再愿意让孩子们参与这类活动,毕竟涉及安全问题,出事就是大事情。
与此同时,这样的事情之后,学校肯定会问责一些责任人,这基本上是“惯常”的手段。即便不能对事情有回天之力,但也要安慰和交代一些人的情绪。做错事情总要有所牺牲,这大概早已是融入骨髓的逻辑。这一切,都是为了名声。
如果不是媒体将这样的事情捅出来,可能也就捂过去了,但前提还得是学生不出事儿,一旦涉及生命安全问题,就现在这种形式,估计谁也捂不住。总之,没出事儿,就算是带队老师和导游的万幸。即便舆论上还会不依不饶,也只是从处理危机角度的不适上追问,并不会把学校怎么样。讲真,类似的逻辑其实很普遍,所以才会出现“私了一说”。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名声这种东西,个人与集体都很重视。只要能牺牲小权益赢得大权益,总会有铤而走险的逻辑潜伏在背后起作用。所以,学校的名声自然就会不自主的消费学生的安全。因为在大权益面前,如果老师和导游保不住学校的名声,也可能就保不住自己的工作,这些显而易见的生活规则,大凡有社会经验的人都能理解。
我刚毕业的时候,在一家旅游园区工作,因为事情繁杂,出现纰漏,我的主管第一时间就要给我“记大过”。那件事情之后,我离开了,现在想来也并不后悔。有时候想想,工作就是一种生存,低一级的工种,总会被高一级工种大玩阶级狩猎,为保存自己,不牺牲你牺牲谁,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离开那段时间,我一直耿耿于怀,难以释怀。后来也想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同类当人,集体消费个人的事情早已烂大街,太过渴求只会伤害自己。最好的一种方式就是远离这些垃圾逻辑,远离这些喜欢狩猎的同类,大概就能心灵有所安放。
有时候,我们看到动物世界的食物链,觉得很残忍。可是,对应到现实的世界里,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状态并不比动物世界安宁几分。如果从互相消费,生存相依来看,一个“名声”就能压过百条人命的安危,这种时候,不免有点不寒而栗。
也许有人说,没出事儿,不用过度渲染严重性。可是从逻辑上,这分明是绵延不断的一个黑洞,不重视终究会出事儿。不是在这一次,就会在下一次。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前一篇:全身纹佛的“惯偷”信仰的很朴实
后一篇:“饥饿记忆”下的相亲物欲必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