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畸形语境:“非正常死亡”和“完美受害人”

(2017-07-08 22:21:36)
畸形语境:“非正常死亡”和“完美受害人”

面对死亡,都会有很多问号。当事者,局外人,不同的角色,自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本来是一个公认的常识。可是,当一件事情掺和上利益共同体时,自然立场就变了。真相开始模糊,判断开始险恶,更多时候你会感受到这个时代满满的恶意。

一旦出现“非正常死亡”,大概也就把案子的调调定了,绝对是悲剧中的悲剧,惨案中的迷案。媒体一旦在报道中使用“非正常死亡”,大概也隐隐透着几分对案情的质疑,紧接着舆论的风头也会跟上来,一股脑消费“非正常”的周边。或许并非为“非正常”讨公道,可是姿势却异常激动,比骨肉还亲,比血水还浓。

我一直很奇怪人们对案件中死亡的态度,死亡就是死亡,调查就行了,硬性搞出一个“非正常”的描述,这是要证明什么。大凡案情中的死亡,讲真,是没有正常死亡一说的。就算是自己自杀,也不能说是正常死亡,背后总会又这般那般的原因。

不过,从提出“非正常死亡”这种描述的主体来看,主要还是死者的亲属和社会的围观者。他们并非只是对惨案本身存在质疑,大凡能提出“非正常”的描述,基本上是对案情真相的存疑。这里面包括案情的侦破方式,施害者的处理,以及受害者所得到法律的维权。

但凡有一点不清楚,不公道,自然就会让这些主体感到愤怒。可是,他们又不能自己去声讨,只好在语境中表现出一种疑惑,可分明“非正常死亡”这种描述是病句呀,这到底该怪谁,又能怪谁。

与此同时,在“非正常死亡”之外,又会出现一个叫“完美受害人”的描述。第一次听到这种叫法时,半天没有反应过来。我只能很生硬的将其理解为货真价实的受害人,可是转念一想。要是这么讲,这分明是在用语言杀死一个受害人呀,谁要是摊上这么个名头,大概也就是天大的灾难降落其身。

对于“完美受害人”这种提法,并非是围观者可怜受害者,更多时候,围观者只想通过这种弱鸡的方式,证明自己是个大活人。他们看到悲剧会流泪,却并非为当事者苦恼,更多时候只是为自己所在的位置感到寂寥。

就如,两周前葬身火海的林太太和孩子们,林爸爸在面对灭顶之灾,提出很多质疑的时候,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倒最后成为质疑的靶子。从林先生的层面看,在官方没给出案情报告时,质疑物业人员是否及时施救,消防设施水压是否给力,这分明是人之常情嘛。

可是围观的舆论,对一个男人失去一家人的痛苦面前,首先想到的却是林先生的人品和质疑目的,着实让人感到诧异。林先生首先是一个受害人呀,按照围观者说法,难道一个人品低下者,就不配成为受害人,这是什么混账逻辑。

我一直以为,这些逻辑的内核里藏着道德绑架,后来发现真是不配。生活在一个设弱和设恶的时代里,大多人好像都无法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就算面对一个不公的事实,也只能聚集起来,用畸形的表达方式去解构。

面对弱者,他们张牙舞爪,准备大口吞噬,面对强者,他们手握铁锹,用绵羊之力默默拆台。一会是对“非正常死亡”的愤怒,一会是对“完美受害人”苛责。对于他们而言,真相就是个屁,帮闲才是真,即便自己已经被生活累成狗。

可是在身体畸形之时,他们却作出语境畸形的无力反抗,真是天大的悲剧。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