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试卷满足所有人的观念和判断,这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尤其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历来成为争议的问题。对于同一篇文章,出题专家的问题,文章作者的自解,考生紧张的作答自然有所不同。如果不是有相同的人生经历,观念的注入就自然不同。表面上是一道语文题,实质上却是一道数学概率题。
譬如,今年浙江高考语文卷阅读理解部分,选取青年作家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文章描写了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文章最后写道,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而阅读理解的最后一题,正是要求考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
对于,这种主观题而言,答案本来就比较开放,相信标准答案只会给一个“关键词区间”,只要考生能抓住“关键词”,自然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分值。可是在考场里想读出文章精髓,自然不太可能。尤其,对于一道阅读理解题,就一场考试而言,给它分配的时间也就几分钟。考察的更多是学生的反应速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与阅读素养并没有太多关系。
不过,这里面的三观问题却比较微妙。文章里记述的是6岁的事情,可文章却不是6岁时写成的,自然这里面已经有创作成分。对于出题专家而言,多是“大叔大妈”,对于人世的判断,观念的弥合,即便再讲究客观,自然也会融入相应的主观臆断,这是人性的尺度,没什么问题。至于,考生而言,在强力的复习,紧张的考试面前,脑子里显然不太会走心,那些平日里的反复练习,早已教会他们抓关键词的本事儿,对于任何试题,早已如庖丁。
所以,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出现作者与考试系统的疏离,其实很正常。就是个概率问题。如果恰巧三者之间不谋而合,说明试题出的有水平,如果三者之间鸡同鸭讲,自然算是出题败笔,但也不至于算是考试事故,毕竟决定上榜的因素太多,单单讨伐“这个梗”,或许只是对整体考试制度不满的一种宣泄。但目前来看,没有更好,更公平做法让所有人满意,所以,面对高考请珍惜,虽然他不是唯一走向上升的通道,但它是两点之间那条直线,对多数人适用。
不过,像
“高考试题打败原作者”这种梗,多年来一直不衰,短期内也会一直存在。教育的方向到底该怎么走,其实这不只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常识问题。人们嘴上说,考不上照样能活的很好,可是从种种迹象来看,骨子里还是很重视,不然讨论这些鸡毛事干什么。考试的结果本来和生活好坏不是一个问题,会有彼此的影响,但并不是一回事,老把这两种问题画一的人脑子自然有病。
这就像剩女总说单身其实很好,可是却偷偷的在卧室里穿上情趣内衣自摸。想单身是心理问题,自摸却是生理问题,有关联但并不一样,就像性生活可以促进感情,但性生活不一定是爱情。这种情形下,问题的严重已经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出现幻觉。一边渴望平衡自己与社会的权利,一边却又充满不屑一顾。简单点说是套路,其实就是嘴硬。
所以,大凡能学好数学的人,才不会在这种毛线里纠缠,因为在概率的世界里,只讲百分比,对于那些揣测和不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根本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后一篇:隐私的界限正从模糊走向流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