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来安慰“患癌出走后”离世的老人?

(2017-01-20 08:16:24)
谁来安慰“患癌出走后”离世的老人?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熟悉的浓烈似乎是对贫穷最好的回应。那个患癌留录音后出走的老人找到了,不过已经不幸离世。生前只留下一张纸条和一段录音,便悄悄离开家门,声称:“不要找我”。在距离家门四五公里的山头上,老人最终撒手人寰。

报道里虽然没有直接戳破“贫穷”的尴尬,可是当“贫穷”的气息足够浓烈时,死亡似乎就很生动了。“贫穷”让人们知道生活的乐趣和意义所在,同时,“贫穷”也让人们明白生活的苍白和无力。小的时候渴望过年,是因为生活的贫瘠,老的时候逃避病魔,也是因为生活的贫瘠。可是,再怎样有意义,“贫穷”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它只会摧残人的尊严,泯灭人的意志。

这样的事情,媒体们好像不太愿意面对“贫穷”这个沉重的话题。只是一鼓作气的挖掘亲情底牌间的情绪弹性。可惜贫穷带给人们的除了口号和情怀,似乎并没什么卵用。在“患癌出走老人”还没有找到的时候,媒体就做了大量的催泪工作。

尽量将“患癌出走老人”的话题引向一个温情回归,老人的儿子也很配合,基本上做到了情怀和社会共振的效应。可惜老人不幸离世,这次的催泪情节没有能完美落幕。然而,“患癌出走老人”的事实却难以逃避。

可以想象,一个人因贫穷而绝望,那种悲伤是极苦的,更是无助的。关乎尊严的事情太多,起码活着才配谈尊严,否则其它的尊严并没什么太大意义。在目前的社会形态中,类似“患癌出走老人”的悲剧不在少数。太多底层老人在温饱的边缘上徘徊,一旦身患大病,只能坐以待毙,迎接死神。

老人的留言中自称“太痛苦”,有来自病魔的惊扰,更多来自对于家人拖累的精神负担,最显而易见的原因依旧是“贫穷”。这样的时候,他是孤独的,更是绝望的。对于类似绝症逝者的内心,我们的社会如何去安慰,似乎也是未来难以逃脱的一个课题,毕竟他们的离去拷问着社会公共福利秩序的界限。

于此而言,一个不争的事实,社会的“马太效应”已经显露出来,且越来越严重。我们所面对的生活里,挥金如土者不在少数,度日如年的贫乏者也不在少数。富是扎堆的,强强联合会越来越富,穷也是传染的,一穷到底的家庭比比皆是。

没有疾病的时候,还可以平起平坐谈笑风生,一旦深陷重疾,阔绰者可以自由选择医疗资源,贫乏者却只能硬深深等待死神的审判,最终,只能在孤寂的死亡路上悲伤的出走。他们渴望陪同,却又害怕陪同。可是,“贫穷”就注定陪同是奢侈的。似乎,在身体没有出走前,灵魂早已逃之夭夭了。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