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段名为《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的视频火了,服装之都“江苏常熟”瞬间敏感起来,小作坊存在雇佣童工的现象被捅破,事件一下子形成了系列逻辑推理的路数。然而,卧底,竟是一个民间拍客。
讲真,滥用童工这种事情,虽然已经烂大街。但是,多数时候,只报道不监管。所以才会横行市井,被社会默许。这种无声的社会默许背后,有时候贫穷成为潜藏的的推进力。一个月几百块钱的收入,就能跨省肆意吸纳童工,你会发现,孩子们是有多渴望挣钱,他们所在的家庭是有多贫穷。
正如,童工们的肺腑之言:“出来打工既能赚钱,又可以被村里的同龄人‘羡慕’,尽管很累,但出来也不想回去了”。也许,上学与贫困似乎没太大关系。但是,当读书难以脱贫时,太多孩子宁愿被黑心老板榨尽青春,也不愿意走进教室,这种时代的悲壮让人难以释怀。
作为童工,就难以避免被欺负,那些黑心老板的暴力,看守,让一群正属于青春绚烂的孩子,陷入了黑色盲区,他们的骨子里从青春开始,就变得不在那么纯粹,甚至走向幻灭。总有一天,他们会长大。可是,在没有太多常识教育的冲洗下,他却一直在黑暗中被榨尽,这群孩子的未来,似乎很难有光明。
二
对于,这些觉得“读书无用”孩子。其实,更多反应的的是“读书无用”的社会。有关读书有没有用,这种讨论的逻辑,一直在功利的箭头上厮杀。角度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一直以来,人们把读书和事业成功联系的比较紧密。甚至从小学开始,就灌输这种思维,读书就是为了人生巅峰。
生活中不乏,不读书都可以养活自己,养活父母,娶妻生子,甚至富得流油的人。然而,社会要想正常的运转不该只有人去磨豆腐、打工、开服装店,也需要律师、教师、医生,这些人都是要读十几年书才可以有用。
我一直觉得,总把“读书无用”挂在嘴边的人们,似乎从一出生就注定自己的使命,除了成就事业,就没有为自己的生活考虑太多。读书上学,是在为自己补充更好的生活逻辑而选择的方式途径。读书本身而言不应该成为人生的包袱和使命,那些选择不读书,不上学的孩子们,有时候反映出的不是读书好不好,读书有用无用的问题,恰恰是反映出,这个时代规则里最不堪的黑幕。
一个黑白颠倒,秩序无常的价值轮回里,就会对好的向往也失去理想,他们宁愿被黑心老板榨尽,也不愿意走进书房,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凉。
三
谈到温度,情怀和理想。本应该是一个记者的标签,但是却成为了卧底拍客的胸章,这种匪夷所思的逻辑,你会觉得“读书无用”似乎是对的。在你所能触及的常识里,就已经开始颠覆,你还期待更远的远方可以指日可待吗?
这些孩子的尊严,在一个卧底拍客的镜头下,显得那么卑微,却又让人觉得不由得心酸。对于这些孩子的未来,并不是从“常熟”解救后,他们就能在阳光下成长。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贫穷给他们造成的伤害和固化,才是最难以解救的。能吃上肉,是身体本能的需求,而靠自己的手挣钱,则更关乎尊严。
当一个人把读书看成负担,把卑微的工资当成荣耀,在最需要学习的时期选择挣钱。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多是时代的困局。也许,很多孩子正在为应试愁苦,但是在人生的路途上,人总是要学习的,有时候,只是为了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