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送锦旗”的桥段为何显得那么不自然?

(2016-11-14 23:29:24)
“送锦旗”的桥段为何显得那么不自然?

河北坠井男童聪聪,让年底KPI还没完成的媒体人终于有了充数的由头,深夜直播,千百万人同屏,宏大叙述和直播记者的哽咽声同时共振。但是,孩子终究在喧闹声中静静走远,生命有时候能折腾出举国热情来追命,似乎也是一种灿烂。只是太多时候,这种灿烂的落脚点与当事人甚远,看起来很美而已。

一眼枯井,“吃”掉了一条鲜活的生命,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悲伤。救援行动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才刚开始。枯井吃人,并不仅仅是个案,农村还有多少无人管理的枯井,这些枯井究竟该由谁来管,枯井“吃人”的悲剧如何才能不再重演,一声声的追问就此而来。于此,产生的尴尬让人难以名状,只能硬深深承受。

然而“踢皮球”已经成为一种管用技术,水利部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部说不是自己的业务范畴,住建部门最后还是把皮球踢回来了,建议再去问问农业部和水利部。说白了政府没有掩埋枯井这项支出,所以,就这么耽搁了,也就出事了。

然而有些事情,从来不会耽搁。“送锦旗”似乎成了一切宏大事件的完美结局,这一次也不例外,聪聪的爷爷和父母还没从噩梦中醒来,这边就要马不停蹄的安排“送锦旗”,不管怎样,看起来很不自然。毕竟,悲痛中的气氛还没有彻底消散,甚至还在延续,硬性安排的表彰活动,出于人情,不是很合适。

我们并不排斥“送锦旗”这种行为,只是有时候,不应该过分夸大社会对于个人的责任。个体生命的受困,社会和政府都应该义不容辞的全力以赴,这样才能让每一个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安全感。而不是一有大动作,就要索工钱,这种“回报式”的社会救助逻辑,着实让人感到不安。

对于男童聪聪的救援,不管怎样,努力了就是给尊严莫大的救赎。很多人耿耿于怀结果,这种事情确实求之不得,不由人意。即便救赎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延误,也可以理解,毕竟工程浩大,救助就变得成为一种可能性。

然而,让我们难以释怀的是救助以后的态度,多方“踢皮球”的老赖逻辑和心急忙慌得送锦旗“桥段”,这边是寒心以对,那边是不自然的悲恸之状,一切看起来充满了违和感,自然也不会发自内心,万般叩谢。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