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这个诗歌“IP”根本不是吃瓜群众的菜?
(2016-09-15 06:00:38)
中秋节,似乎绕不开月亮这个诗歌中的强大“IP”,“思乡之月”,“飘逸之月”,“边关之月”,“征妇之月”月月含情。诗人惯于用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尤其身处仲秋之夜,更容易让情感迸发,这一点从唐代的诗歌里,似乎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不过现代人,惯于晒朋友圈,形式虽不同,但是情感的出口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情感不同,气度不同,自然人生格局就此定格。很多时候,诗品见人品,如此而来,际遇这种东西往往很容易就被情怀出卖。
对于诗歌这种东西,似乎历来能玩得起月亮“IP”的也都不是吃瓜群众,怎么也得混个一官半职才配吟歌颂诗,反之可能就有装逼的嫌疑了。
翻开唐诗,“中秋同题诗”就有三篇。基本上也能描摹不同人的仕途方向,每个人读来体会自然不同,貌似为官者读来深有滋味。李峤(最高职位:监察御史)的《中秋月》:“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白居易(最高职位:户部参军)的《中秋月》,“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垅外久经战,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庭,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处人肠断,玉免银蟾远不知。”韩愈(最高职位:吏部侍郎)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纤云回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到宋代,词坛上的“中秋月”更是比较繁盛。苏轼(最高职位:死后追封“太师”)那写于1076年的“明月几时有”,自不必说,还有一阙写于稍后的《西江月》也是一首上乘的中秋词。
《西江月》所以写得凄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的孤独、凄凉,“客少”,其实并非“酒贱”;失望、苦闷,才是遮在心月上的“乌云”。正如黄州的苏轼,一手抚伤痛,一手写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良好祝愿。面对黄州冷清的中秋月,想不到也还心存一线希望:“中秋谁与共孤光?”
这个“谁”不是他的亲朋戚友,而是宋神宗。神宗赏识苏轼,曾几次当着群臣称赞,后来苏轼遭诬下狱,还是神宗下旨放出来的。正因为这样,词尾才有“把盏凄然北望”的亮点。
还好现代人,对于月亮IP的继承,似乎只剩下了“风月”的积累,但是对于唐宋匠人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并没有消失殆尽,只是时代不同,理解有所不同。恰逢中秋节,似乎古人已经写全的格调里,还是有你的情愫,不妨吟诵一首,帅给你的亲人朋友听。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