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家嘴风波”检验出一大波“脑袋装反”的僵尸?

(2016-05-27 08:40:47)
    近日,一段时长为29秒的情色不雅视频引发社交媒体围观。根据视频中出现了东方明珠塔这一地标建筑证实,事发地点位于上海世纪大道某五星级酒店客房。事发后,有匿名者通过手机软件发布消息,称视频中女子系国内某知名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但该说法遭该女子同事否认,称系造谣并已向上海网络监管部门举报。对于类似的事情,不少人揣测是酒店炒作,以此增加曝光量,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需要具体的证据进行核实。不过对于酒店来讲,就算是为了增加知名度,用这种方式,还是比较让人难以接受的,与此同时酒店方面已经给出了类似的解释。这种逻辑只能等待真相回击。

    不过,对于这样事件,一个最大的成果,并不是人们看了多少秒激情视频,更多是这样的事件,再一次检验出了一大波脑袋装反了的僵尸。一个事件的发生,人们只顾着盯着受害者的脊梁,不顾当事人的起码权利,大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自嗨。思考的顺序再一次陷入了混乱,包括有用户使用“无秘”软件发布消息,称视频中的女子系国内某知名证券公司证券分析师秦某,“已婚已育,毕业于长三角某名校,现任老公是研究生同学,但前任是本科某校草,旧情复燃,可惜她老公是个老实人。”此后,秦某的个人情感经历、照片、工作情况等大量个人信息在网上迅速开始扩散。这种没有经过证实就开始揣测性传播的逻辑,其实已经是一种思考顺序的颠倒。

    在这场狂热的窥私欲中,除了公众窥私欲的宣泄,更重要的是暴露出许多国人的自我意识水平普遍低下,隐私权尤为淡薄,对公德和私德缺乏基本的辨析能力。当围观者去看“29秒”的时候,我们的好奇心战胜了我们对责任的区分,对隐私的这种尊重。我们在享受这场“视觉盛宴”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这是一种对个人隐私权的极大侵犯。更可怕的是,除了围观,尽然有些人以娱乐的心态加害受害者,对受害者恶意中伤,无底线的下死手,给受害者造成不可逆的伤痛,这种加害文化的泛滥,不仅会让一个人失去尊严,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让一个群体形成下意识的冷漠症和思考颠倒。

    我们有这样一种倾向:在网络世界里,所有上网的东西都是公众的。我们觉得网上的东西就是公共资源的一部分。从个人隐私的角度,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不只是我们在侵犯别人的权利,同时我们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不只是名人,任何人的隐私其实都会受到侵犯。如今,手机拍摄很流行,拍摄工具的普遍使得任何人做得他认为没人看到的事情都可能被拍下并上传网络。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暴露在公众的眼光下,这一点很可怕。网络的产生使得从前的二元信息空间被冲击,产生一个介于公与私之间的信息空间,公众私隐安全被严重威胁。

    从人性的角度看,“29秒”的女主角并不应该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虽然不雅视屏在传统公众道德体系中是不得体的,但他们的行为是完全的自主行为,并没有伤害他人,而且这种公开相信不是主动公开,被加害的可能性可能大一些。然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浮躁的狂欢中,首先思考的不是受害者的感受,却是利用受害者的感受来窥探行业的潜规则,这种捕风捉影的逻辑,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对当事人一种极大的伤害,毕竟事情没有看到真相之前,恶意揣测,只会伤害更多人。

    然而我们在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合理的思考模式应该是,视屏是谁发的?为何要传播?接下来应该才是视频的主角是谁?男女主角是夫妻还是非夫妻?尤其在不明真相的时候,法律逻辑应该先行,道德紧跟其后,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免受欺辱。多年前我们曾为了一场香港版无间道,争锋无限,退去了黑道的阴暗,我们却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多年之后我们却为了一场陆家嘴风波,人肉围观,打开了全民的印象,我们终于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在搜索自己的人生。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却忘记了自己的出路。

    原创文章,谢绝无署名转载,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