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图片类奖项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让我们惊异的是,航拍的天津爆炸惨象在在高空看来或许有点暴力美学的感觉,远远地黑镜头下,让我们对于一场灾难有了悲天悯人的感受,对于灾难的记录,或许能让活着的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但是对于这样的一场大灾难来讲,这样俯瞰,或许记录远远大于暴力美学。但是对于这样逻辑,我么应该给一个很明了的解释,不管是灾难也好,还是大事件也好,解读与后续延展都要回归人性,暴力美学和灾难美学,这是不得不提的两个因素,相信这样的比赛,也会言不由衷的进入这两种逻辑,这样的评选逻辑,实际上更多实在麻痹人们的悲天悯人之心,给活着的人更多的是一种无谓的精神输送。
普世的价值观念里,人世间的灾难、苦难本来就是一个常数,这苦难降临在谁的身上是不可知的,而苦难的承受者,其实质是替代我们去蒙受了身心的毁灭与创痛。我们不应该将自己想象成侥幸的幸存者,而应该理解为同受苦难的受难者,去理解苦难,去帮助灾民,去抚慰自己同样受难的心。这就像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一样,用个体的受苦来适度缓解大众的苦难。可在我们的公共生活里,一次次的灾难所唤起的道德觉悟与人性反省,就好像“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瞬间的伤痛感,自我的省思,援助灾民的道德冲动,迅速地被消费主义社会的滚滚洪流湮没、淘洗。
我们面对灾难及其受难者的态度,往往是“抽象的同情,具体的冷漠”。爱人民永远比爱你的邻人来得轻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我们毫不掩饰对受难者慷慨的悲悯与同情,可同时,我们对于在受难者这个抽象符号背后具体的个人的苦难,却缺乏一种坚韧、持久、悲悯的道德激情,去进行救赎与援助,而是开始迅速地冷漠,不耐烦,遗忘。甚至把欣赏灾难作为一种精神洗礼,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每一人都是冷漠的一条蛇。一边蜷缩着,另一边却欣喜者。
不管是国际上的声音还是国内的声音,似乎一直都在讲究“人定胜天”乃至“无法无天”,这种的自负与浅薄大量滋生。正所谓“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种唯意志论、精神万能论,背后所隐含的目标却是一种最庸俗的世俗社会的物质主义理想。这种精神特征,在每次灾难过后的政治话语、公共话语乃至私人生活里都有体现,灾难似乎不是让世人更为警醒人性的有限、人的能力的局限、人的罪错感,却反而再一次雄辩地证明了人类世界的伟大、光荣与正确。这种正确背后其实是对受难者最大的不尊重。
对于航拍大灾难来讲,个人觉得记录的作用大于情怀的作用,不要再用那些麻痹的声音去解读,回归人性本身才是最好的作品,我们不能用别人的灾难来感受其中的形式美,我们更需要的是灾难得洗礼,让我们懂得珍惜拥有的人生,这或许才是“俯瞰灾难”的最佳出口。
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