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闹剧般的“活人出殡”如何抵达生者的心?

(2016-02-16 00:14:30)


    这个春节,乡村的话题很爆棚,婚恋观的沦陷,生活观的差距,村妇集体“约炮”,好似乡村已经沦陷。但是在生与死的思考上,或许乡村依旧是最充满人情和故事的地方。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上卜落崮村,66岁村民张德样上演了一出“活人出殡”闹剧,只是想“亲自”看一看他死后有多少亲朋好友在乎他所做的一切和他的为人,来检验他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场面之浩大,让人觉得像一场闹剧,充满了幽默和哲思。虽说此番“活人出殡”,“静坐”是虚构的,“默哀”是摆拍的,屏幕上的“人生轨迹”也是应急的,种种“别开生面”,让葬礼显得不那么庄重、严肃,然而,“活人葬礼”,不全是闹剧,这里面也有生者的思考和即将归西的坦然。

    毕竟,作为生命“终结”的呈现,死亡不是人们能轻易体验的。因为体验真正来临日,正是意识丧失时。而赴他人葬礼,为别人默哀,“事不关己”之下,“旁观者”的身份,又注定了人们无论与死者关系多么亲近,其所带来的伤痛多么巨大,都让其中的体验难脱“间接”之憾。作为与生命截然对立的一种状态,“死亡”体验之多少,又是决定生者生命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大难而不死的人,绝处而逢生者,因着命运的残酷洗礼,往往对世事很豁达,对人生看得很开。此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大气,“除却乌山不是云”的开阔,在很大意义上,其实正是与死亡“擦肩而过”后,所收获的一种人生感悟,所换得的一份生存智慧。

    一场浩大的活人葬礼,老人全副武装,乡亲们如数跪拜,按照新闻中的描述,老人一辈子没成家,但是做了好多好事,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自己给自己来了一场可以感知的葬礼,也算是没有白来这一世。回到新闻报道中,老人“假戏真做”背后,又何尝不会心由“境”生,悟从“终”来。况且,相比于其他样式各异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此番亲临“墓地”,悄然“爬入”,无疑让老人会有更深切的生死体验,更独特的人生感悟。动辄以“闹剧”视之,实在不妥。 

    对生与死的思考,是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而在生与死之间,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则是支持每个人活下去的动力,以及如何活的指引。岁月给生命的刻痕千差万别,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也因此不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也会时时探索生命的意义,虽然认真严肃,但受到阅历不多的限制,不免幼稚而显肤浅。我们出生在这世上,我们思考着死亡。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活着。当我们死后,一切都回归原点。可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为了什么而继续存在呢?世界上的生命遵循其固有的周期循环往复,我们又如何从这芸芸众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有的哲人给我们的答案是:“当你知道了生命的秘密时,你就会想死,因为死亡是生命之最深的秘密。”黑格尔曾说:“生命本身即包含死亡的种子。”虚无主义者也论述着生命没有意义的观点。可我不愿意承认生命的意义是死亡这样消极的观点,可能只是因为自己还年轻,我还不想过早地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定义为永远的黑暗与孤寂。就像新闻中的老爷子一样,活着就要体验无尽的未知,所以提前给自己办一场葬礼,感受孤身一人百年后的景象,或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因为当一个人对生死看得如此轻薄时,或许感受才真正的抵达了自己的心。

    所以,活着的人们,青春不息的人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放弃,坚持你内心的声音,终将是你对生命最好的宽慰。

    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