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森浩为何无法偿还民众的集体无意识?

(2015-12-12 00:40:04)

    新华网报道,备受社会关注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的罪犯林森浩11日被依法执行死刑。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发生一起投毒案件,致在校研究生黄洋死亡,经侦查确认投毒者系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本案因发生于大学校园等原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整个狗血的事件大概像一场梦魇,逻辑关系简单到让破案人员不可思议,也让道德杠杆几度夭折,当然最终他依旧是个投毒案件。这一切荒唐可追溯到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借口,从他人处借得钥匙后,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号楼204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医学动物实验后存放于此处的、内装有剩余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原液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并装入一个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中带离该室。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携带上述物品回到421室,趁无人之机,将试剂瓶和注射器内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投入该室饮水机内,后将试剂瓶等物装入黄色医疗废弃物袋,丢弃于宿舍楼外的垃圾桶内。4月1日9时许,黄洋在421室从该饮水机接水饮用后,出现呕吐等症状,即于当日中午到中山医院就诊。4月2日下午,黄洋再次到中山医院就诊,经检验发现肝功能受损,遂留院观察。4月3日下午,黄洋病情趋重,转至该院重症监护室救治。林森浩在此后直至4月11日,包括在接受公安人员调查询问时,始终未说出实情。4月12日零时许,公安机关确定林森浩有作案嫌疑并对其传唤后,林森浩才如实供述了其向421室饮水机投放二甲基亚硝胺的事实。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法医鉴定,黄洋系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对于这件事情,一度复旦这所一等一的高校陷入了鬼使神差的境地,不少风凉话比比皆是,甚至有人怀疑复旦这所高校的权威性,觉得复旦不过如此,败类照样出,鬼雄也不少,当然这一切都是社会情绪的一种表现,甚至林森浩一度与马加爵、药加鑫等归于一类,被社会媒体,社会舆论进行比对,最后的结论其实依旧是人云亦云,没有人性的思考,只有兽性的苛责。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郭冬临有两句经典台词——“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你的内心能不能阳光点”,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良的揣测必然会对善造成伤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曾上演的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悲剧,这种悲剧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内心不够阳光”,看别人跌倒就本能地害怕可别被“讹了”。当然,讹人事件的确有发生,我们要谴责这种行为,但我们谴责这类事情的同时,要不要想一想这类讹人事件毕竟是少数,而我们对“一切跌倒”都抱以恶意揣测的时候,其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比讹人事件差多少呢?

    这样的逻辑,或许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反思了。林森浩临刑前,央视很惯例的进行了采访,整个采访的提纲貌似被修正了一样,林森浩很坦荡的为自己罪孽进行了买单,希望自己能偿还这一场无意识的罪孽,并且希望黄洋的父母能放下这份悲伤和痛恨,过好后半辈子,也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走出阴霾,忘掉自己,不要纠结。整个采访我反复看了几遍,不管是有意的采访,还是人生的安排,面对镜头的林森浩或许是真实的,最起码很淡定。但恰恰是这一点,或许才是整个案件的重点,社会舆论貌似崩塌,但是那毕竟是一个假象,很多人依旧停留在道德上不依不饶,其实有一点或许是大家忽略了,那就是在面对实际利益的情况下,才是林森浩走向罪恶的根源。但是社会的情绪却随着媒体的风向标走歪了,而且越走越歪,直到一条黑道。

    回过头来,我们承认作秀、炒作、敲诈等造成了我们的质疑、警惕之心,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可以让我们容许自己在道德上自我矮化——不论善恶,一切以恶意揣测之心回应;也不能容许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政府的事。我们忽略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梁启超说,“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而良知与诚信,遇事不以恶意揣测讽刺他人便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有一点,我们应该承认,林森浩的罪孽并非复旦的罪孽,而且没必要把杀人动机和人性道德过度牵扯,很多时候,犯罪就在一念之间,请勿把万能的道德动不动搬出来,动不动道德就坍塌了,你家道德是水泥做得?

    林森浩走了,留给这个社会的思考或许仍然在继续,但是无意识的群众依旧还是没头脑,毕竟一个清醒的价值观形成不是三两天的功夫,更需要持久的鞭策,不断的苛责,才能让这个社会的人们不断走向清醒,看清楚这繁华俗世,看明白这大千世界,任世界如何变换,依旧相信着一些什么,或许这些是一个林森浩无法偿还的,毕竟在深处,在犄角旮旯里,依旧有太多的集体无意识。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