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各地从维护本地考生利益和高考秩序的角度,会对“高考移民”加以限制和打击,而限制和打击的重点,应当放在导致“高考移民”泛滥的关键环节上,否则就可能打不到要害,甚至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导致“高考移民”的关键环节,不在人们一向很重视的户籍造假,而在于人们不那么重视的学籍造假,即考生并未在迁入地学校连续就读,而只是在那里空挂一个学籍。只要能有效遏制、打击学籍造假,打击“高考移民”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
国家教育部门确定高校在某个省份的录取名额,主要考虑的是该省份的人口密度、教育水平和参加高考人数等因素,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方,考生在高考时本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国家需要从录取比例上向这些地方适当倾斜,在更高层面上体现高考公平。上述因素中,人口密度和教育水平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参加高考人数则会受到“高考移民”的直接影响,特别是,如果大量“高考移民”都在迁入地空挂学籍,而在原籍地享受质量较高的教育,他们在“套取”迁入地高考优势的同时,也影响了国家对不同地区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信息的全面把握,不利于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随着高校自主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以及将来可能实行全国考生按统一标准参加高考和申请大学,高考有望逐渐消除户籍壁垒,考生主要在学籍地参加高考。这种情况下,学籍将成为考生最重要的法律身份,在教育水平较低地区就读的考生,学籍将成为他们享受高校录取优惠政策的最重要的法律资格。无论是高校对某个学生进行自主招生考察,还是国家确定各个地方的录取比例,仍然需要向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适当倾斜,高校和教育部门能够把握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生的学籍——某个考生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方念高中,高校自主招生时应当对他予以适当关照;某个地方教育水平较低,分配录取名额时也应予以适当优惠。这些举措,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录取中也是惯例,体现了高校录取既追求效率(分数)又注重公平(政策倾斜)的原则。
所以,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教育部门都需要对中学学籍严格监管,严防考生家长、中介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联手造假,严惩空挂学籍等学籍造假行为。否则,即便高考已经打破了户籍限制,但以学籍造假“套取”政策优惠的“高考移民”仍将屡禁不止,因为在相对公平的天平上,更容易出现底层人民的造假升天行为。
后一篇:中大高调出柜女生是女权主义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