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出柜”的中大女毕业生能否接地气?

(2015-07-05 23:15:58)
    南方网报道,7月4日,一名中山大学女毕业生在网上称:身披彩虹旗,我向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出柜啦!据悉,该名女学生系一名女同性恋者,在中山大学毕业典礼上,请校长一起与她做出打气的动作,为同志群体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打气加油。对于这样一件事情,从新闻流量口来看,依旧是很猛的料,但对于这位中大女学生而言,到底能不能接地气,其实仍然是一个未知数。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同性恋者公开表明自己的性取向,甚至站出来替这个在中国依然受到排斥的群体争取权益。但是呼声很高的情景下,却依旧难以被接受,依旧很难被世俗理解。

    追溯到源头上看,人类社会最开始明文反对同性恋,大概就是从宗教的教义开始。世界上主流宗教——包括伊斯兰﹑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在对待同性恋上基本立场统一:重者将同性恋称为罪孽、轻者则号召信徒远离同性恋行为,总之,同性恋大多被定义为“人类社会错误的越轨行为”。现代历史研究发现,在古希腊,同性恋还曾盛行一时,同性恋被认为是自然而高尚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等大学者都是同性恋支持者,柏拉图还曾写道:“如同对待哲学一样,同性恋在野蛮人眼中是可耻的。”但此后在欧洲兴起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其教义宣扬的精神都与古代对同性恋的认识大相径庭,同性恋更由于“违背了人类繁衍的天职”而被视为十恶不赦的大罪。

    宗教显然不是唯一反对同性恋的因素。在宗教以外,更多的社会成员习惯于从社会伦理和文化传统中寻找指引。比如,虽然佛教和道教都不曾如其他宗教一样明确将同性恋定性为罪恶,但在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中,不结婚生育依然不能轻易被容忍。“生育本能说”,是社会伦理中反对同性恋最本质的来源。同性恋背了生育和繁衍的“自然规律”,对家族繁衍的构成潜在威胁。随着时代进步,主流社会对生育繁衍的期待发生变化、“生育本能说”也逐渐走向衰落,但同性恋的地位依然隐晦不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都受主流价值观所传导的“刻板印象”所影响。同性恋关系一般被认为是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在男女搭配占绝对主流的情况下,其他任何关系几乎都自动被认为是“性别角色越界”的行为。

    西方性伦理学家在解释“恐同者”行为时曾指出,同性恋往往被描述成“造成家庭、社会组织结构瓦解”的罪魁祸首。事实上,无论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都带有“男性至上”的观念,同性关系则是对这种“传统所赋予”的特权的挑战。同性恋者(同时是“性别角色越界者”)则极容易被视为对这一传统模式的威胁,而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上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掀起一股为同性恋者“平反”潮流,英国将合法同性行为的年龄降低到16岁,荷兰于70年代率先停止将同性恋视为精神疾病。但同性恋在世界上不少国家,继续作为一种非正常的、有精神病倾向的行为而存在,这样的定性也延缓了公众对同性恋以及个人同性恋行为的客观认识。中国的同性恋“非病理化”直到2001年才实现,新修订的《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比世界卫生组织从“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名单”上删除此项晚7年。在保守主义依然强大的美国,事情就更为复杂,虽然医学上同性恋早就被“非病理化”,在受宗教界影响颇深的民间,依然有大大小小的“同性恋研究与治疗”组织,致力于宣传改变性取向在科学上的可能性。

    所以在看到这位高等学府的女生,敢于突破世俗眼光,大喊自己是同性恋,精神可嘉,却依旧难成正果,毕竟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中,不管是媒体还是现实,一切都在观望,所以难以真正接地气。

    白先勇小说《孽子》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在我们的王国里,只有黑夜,没有白天。天一亮,我们的王国便隐形起来了。”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这依然是同性恋者的真实写照。 对未知领域的恐惧、宗教信仰、伦理习俗甚至政治需要,让人们对本来就属于社会的一部分的同性恋心生抗拒。无论是支持抑或反对同性恋,要转变固有的观念总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可以赋予同性恋者的,是选择的自由。也希望这种自由能有接地气的那一天到来。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