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猪蹄、“80后”鸡翅……有的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6月份,海关总署在国内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查缉抓捕行动,成功打掉专业走私冻品犯罪团伙21个,初步估计全案涉及走私冻品货值超过30亿元人民币,包括冻鸡翅、冻牛肉、冻牛猪副产品等10万余吨。从查处情况看,这些走私冻肉卫生状况令人担忧。那么,这些冻肉究竟是如何逃过层层监管,窜上百姓餐桌呢?
再看到新华网的报道时,着实惊呆了我这位还未到30岁的80末青年,让我暗自对这些年所吃过的冷冻肉有了别样的看法和认知,冷冻技术的发明,本是为了保证食物的新鲜。然而,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竟然长达三四十年。多年的冻肉品质上比鲜肉会差,但只要冷冻过程中没有发生解冻现象,从外观和口感上很难区别。但是走私肉运输条件恶劣,不断解冻等过程中容易滋生各种细菌,甚至是开始腐烂又重新冷冻,其卫生安全和食品质量不堪想象。这些来历不明的肉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大排档、餐馆,甚至是正规超市。随着生鲜电商的风生水起,一些网络平台也成为其潜在销售渠道。通过酱油腌制、辣椒调味后,这些肉品有的被制作成袋装熟食,有的演变成餐桌上的“佳肴”,消费者吃起来很难分辨。
笔者对于这则新闻背后的始末,除了质疑,更多是害怕。到今天,不管真相大白还是浮出水面,都印证了一个事实,那些年我们的天真都他妈一文不值,因为相信组织,所以一直坦荡荡。到今天我们虽然依旧相信组织,但是我们不难相信,跨世纪的猪肉到底有多么坑爹?到底坑害了多少人?简单的一个计算方法,从冷冻肉开始,如果跨世纪都30多年了,言外之意,就是坑害了人们三十多年。这三十年来,不管从哪里来讲,不仅仅是耻辱,更是身体上的一种折磨,都三十多年了,才真正意义上被爆料,被起底,这样的事情情何以堪,这样的结局如何让面对,焦点访谈报道一下就能抚慰吗?显然依旧是在玩悲情,找出口。
对于走私的跨世纪“僵尸肉”来说,如果要直接问责,首先海关相关部门是逃不脱责任的,包括公安,工商,检验检疫。因为要有效打击走私冻品的行为,必须加强走私冻品的源头管控,在走私猖獗的边境地区设置严密的监控网络,堵住冻品走私入境的渠道。否则冻品一旦流入内地,被运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后打击难度更大。打击走私冻品需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进行配合。虽然各省份都成立了打击走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海关、公安、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十几个部门,看似参与度很高,但有时常常是“谁都参与、谁都不管”。这也造成跨世纪“僵尸肉”猖獗的一个管理制度缺陷,所以对于
跨世纪“僵尸肉”,要想人不为,相关部门就要有所为。
更多观点交流,欢迎添加笔者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