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扶人被讹”是恶意消费中国大妈?
(2013-12-04 09:21:49)
标签:
杂谈 |
大妈遭到众多网友的激烈谴责。然而,事情随即反转,多家媒体记者采访发现,当事双方确实发生过碰撞。目击者称,老外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人后,用中文辱骂被撞者。
外国小伙驾摩托车撞了中国大妈,大妈索要了1800元的赔偿,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民事纠纷及了断,不具备成为公共议题的价值。可是消息最初传来时,有两个要素的缺失导致了无谓的民意汹汹。首先是“发生碰撞”的关键事实阙如,事情一下子指向了“凭空讹人”。其次是“中年女子”被以“大妈”之名传播,人们立刻想起前一阵子发生在四川达州的“太婆倒地诬小孩”事件,对“讹人”之说更加深信不疑。还有就是,对国人的道德疑虑成了一种习惯,而外国人则被认为相对诚实。几个因素凑在一起,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中年女子已经被架到了被告席上,饱受指责。
一起简单的事件,摆了这么大的乌龙,需要反思处甚多。首先是那个最先在网上发图的人,未全面了解事实就贸然发布消息,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改动得比较激烈”,导致公众被误导。在这个表象纷纭、本质隐蔽的时代,不管是作为自媒体的主持者,还是权威媒体的从业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起码的职业要求,断不能遮蔽事实、想象叙事和捏造情节。否则,报道失实之后,轻则给当事人带来困扰,重则招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公众作为错误信息的加速传播者和跑偏的道德审判者,也该对自己的轻信和易怒认真省思。为什么看了要素不全的消息,网民就不假思索地相信“凭空讹人”是事实,而不肯脑子里拐一个弯儿,想想另外的可能性?因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败德事件刺激下,很多人先验地认定:不是老人变坏,就是坏人变老,坏是潮流和常态,不坏反倒奇怪。他们每逢一事,内心已有坏的“期待”,稍加引导便深信不疑。普遍的道德焦虑之下,没有调查也有了发言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愿望钝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成为下意识,不把社会话题导向负面便觉得不踏实,这其实是一种“恶意想象强迫症”。如果任由这种心理病状互相感染,人们的心态将越来越灰暗,互信的空气将越来越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