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大陆生之死“被顶赞”是一场意识冲突

(2013-10-23 08:30:20)
标签:

退一步

印记

多人

远远

政治

杂谈

                 港大陆生之死“被顶赞”是一场意识冲突

                          作者:雅典娜二叔

    当我听到“港大”的陆生刘涵,当年的云南文科高考状元,一个聪明、漂亮、勤力、乖巧的女孩,因车祸伤重不治,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所热爱的香港,离开了爱她疼她、辛勤养育她成长的父母和关爱她的校友、亲朋。苍天为之动容,大地为之悲秋。

     这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日子。刘涵的英年早逝已令其父母和亲友伤心欲绝,更令许多远离内地家乡赴港求学的莘莘学子伤怀感触,连日来许多香港同胞也对其不幸及其家人表达关切、慰问和难过之情。这是人类文明应有的悲悯之心和善良情怀。然而,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是,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却在幸灾乐祸,借题发挥。在有关网页上竟然有2900多人对刘涵的不幸“顶赞”,甚至将她和一众赴港求学的内地生诬蔑为“蝗虫”,将他们的父母诬蔑为“黄族”,公然叫嚣是“蝗虫”和“黄族”抢夺了他们的就业职位和香港的资源。真是令人齿冷啊!这还是人话吗?这已同香港的文明礼仪和包容多元文化格格不入。说这些风凉话的人,已丧失起码的人格自尊和道德底线,已失去为人之本的善心悲悯。如此冷血漠然,在他们身上怎能看到香港的希望?“蝗虫论”者的丑陋表演早有痕迹,他们制造两地文化意识冲突,阻挠经济发展。他们数典忘祖,常以“香港人”自居,刻意制造“香港人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割裂和文字游戏,频频挑动内地和香港的矛盾,成为香港和谐发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不排除其间会一定的有误解,但对于这样接近于厌恶的反感,是有渊源可寻的。表面看,导致反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有大陆人近年对香港生活伴随着旅游的大肆入侵和对经济资源的争夺,以及大陆自身社会道德堕落种种负面传闻影响,比如食物质量监督的失控,各种有毒物品的泛滥。但究竟其中的根源,更在于香港和大陆各自骨子里不同的文化冲突。

   近代的香港社会的进化环境是相对平和的,文化并未过多遭受野蛮侵略和强制性移植。作为中国文化的支流,香港人今天却能完整的保持文化了的一致性。而这种文化传承的一致性不是体现在几个教授专家一些形行而上的空空论道上,而是真实的融入了香港人生活的点滴,是骨子里的信仰。表现出来的就是谦恭礼让,自由和尊严。

   不能否认的是,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遵守方面,比如儒家的礼信仁义,香港人要远远高于大陆人。作为中国文化根源的正统后裔,反倒要向自己曾经称为蛮土的香港求学问道,这本身就是讽刺。虽然,100余年来香港始终处于相对自由的资本环境里,本土文化大量融入了西方的平等、自由、尊重、个性概念,形成了今天香港开放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的文化难免也会让今天的香港人不可奈何的感到迷茫,但至少在骨子里保存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和香港文化的迷茫相比,大陆则更接近于文化的迷失。近代的大陆的文化命运如此的就揣桀多难,多次几近断流。更甚的是,曾经自己亲手挥刀自宫了祖宗留下的文化命根子,活生生的嫁接上日耳曼落魄诗人关门杜造出来的臆想。经过后期的曲折徘徊,随着自由度的逐渐放宽,民间复古文化虽然是略有觉醒,只是回过头发现文化的土壤已经掏空。也正因此,现在的人们大多都落下了先天文化缺钙的寝疾。所以,今天的中国大陆文化更形似早熟的婴儿,看着自信了,强大了,但骨子里信仰的苍白却无处不显得茫然、浮躁,急功近利。

   由于长期的遭受文化囚禁,这样伤害导致的寝疾不是短期能弥补回来的,大陆人对自己传统的文化记忆变得极其的淡薄,几乎是失去了文化的信仰。因为缺乏了文化的脊梁,富裕起来的大陆人,衣食足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廉耻矜持。游走到香港,则无处不释放着兽欲般的贪婪和文化的庸恶。这种贪婪和庸恶在香港人眼里直接形成了低俗、无知、顽固的印象,正如港人形容的蝗虫。不幸的是,这样的印象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根植在香港人的心里。直接些,这样的印象就是人物偏见和地域排斥。更不幸的是,矛盾可以用政策手段暂时抚摩,来自骨子里印象却不可以调和。
  
    回归初期,由于大陆无论政治还是经济上,都对香港都给予了极大的倾斜,在强大既得利益的掩饰下,各自小心翼翼的粘合着两种文化的冲突。大陆表现得宽厚慈爱,香港也小鸟依人,你浓我浓,似乎看上去一切都很美。而随着近年大陆旅游群体日渐增大对香港入侵,以及其他各领域上对资源、经济、就业等渐渐形成的压力,让香港人感到本身的利益受到了来自大陆强大的威胁。加上大陆经济市场频繁爆发的种种不道德事件,以及来自大陆旅游群体自身道德和文化局限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两地的蜜月很快被现实的矛盾替代,根植在香港人骨髓里的大陆劣质印象再次清晰明确出来,活生生的文化冲突也一点点凸显起来。

   可以肯定的是,随两地日渐融合,这样的矛盾即使不是今天,也必定要在往后的某一天爆发。而堆积越久,矛盾就越沉重。作为政府,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不应该总是想着如何去政策性的谄媚和弥补,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反思自身文化的制度,如何改变今天的教育理念,如何引导民众对中国文化的醒悟,如何让人民活得更加尊严和懂得尊重,如何树立有礼仪廉耻的国家四维。而作为民众,退一步,可以忽略文化,但不能不自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