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捐款限定数额”怎让中学生满嘴飙粗话?

(2013-04-22 10:20:58)
标签:

校园

                                “捐款限定数额”怎让中学生满嘴飙粗话?

                                                 作者:雅典娜二叔
  
    雅安地震的时候,我还在银行的“奥特曼”机器上取钱,这倒不是我神机妙算,打算提前做好准备,为雅安“备捐”,只是正常的花销需要而已。晚间的时候,当我看到全国各大卫视都满屏四川地震的字眼后。我才突然感到亡灵的序曲,因为不时的数据在说明,同胞们不幸遇难了,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又要捐款了”,而且是“限额捐款”。这样的揣测在昨天的公交车上如实的印证。几个小学生对于生命还没有太多感触,倒是对零花钱颇具话语权。说到捐款的事情,几个学生愤懑不堪,各种粗话一气合成,他们抱怨学校限定捐款的方式,并且对于学校只公布“数额超百”的捐款学生名单表示不满,几次动用粗口,以表示对“捐款限定数额”的做法表示抵抗。
   
    笔者记得,从小学读到大学以来,各种形式的捐款已经不少次了,并且每次都不落下的,虽然捐款数目并不是很多,但这样的形式于学生来说又有什么意义,也许你们会说让他们从小培养爱心,但真正的爱心是靠这样的捐款来进行的吗?靠一种以形式上的活动来体现爱心,请问我们的孩子又如何的懂得爱心的真正含义。如果你到任何一所小学,让孩子们来回答爱心的真正含义和内在是什么,我想95%以上的孩子会用千篇一律的话来回答,而他们的回答也恰恰是一种似懂非懂的意思,这说明什么,难道我们作为老师和教育部门的就不该反思吗?在国内,捐款以数目的多少论英雄,而某些学校更会以孩子捐款的数目来排名次,这是一种什么行为,难道不就是去抹杀那些捐得少而没有上榜的孩子的心理吗?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就是正在助长那种攀比的心理吗?虽说学校一直教育孩子以客观的心理去对待,但真正的行为和指导上却差之千里,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是不是因为学校领导的面子问题。对一些有困难的个人和群体的帮助是一种爱心,更是一种责任,这也是做为每一个人来说最起码的社会责任,但更多的却需要我们来自内心的一种使命感,并不是形式主义。

    说实在的,从笔者的角度来看,毕竟中学生还没有收入来源,这样硬搞,只会成为部分有钱家庭孩子炫富的诱饵,而那些家庭一般的孩子只能勒紧裤腰带勉强为“限定数额”买单。从大的视角来看,慈善不应成为负担。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量力而行就好,心意尽到了就好。在号召捐款方面,不应过度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让学生们在这种“隐性强迫”之下承受不得不捐、不得不多捐的压力。从雅安地震进入公众视野的那一刻起,已有不少社会单位和个人加入了捐助的行列。眼下的当务之急仍是抢救生命,而再往后,则是繁重的灾民安置和灾区重建工作,各界的捐助活动也会掀起高潮。

  说到地震捐款,不少人或许对汶川地震时期的情形记忆犹新。彼时山河失色,举国同悲,人们都希望能为灾区做点什么,捐款成了表达爱心的最好载体。爱心无从度量,款项则可比较,一些人将捐款的多少作为衡量他人道德水准的标尺,发现谁没捐或者捐得不称自己心意,便发起猛烈攻击。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王石身陷“捐款门”事件。汶川地震发生后,万科为灾区捐款200万元,在当时,这笔款项同动辄上千万的捐助相比,确实不算多。此后,王石又作出诸如“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的表态,结果成为众矢之的,饱受质疑与批评。迫于舆论压力,王石在灾区为“捐款门”事件公开道歉,万科公司也随即提出捐助1亿元重建灾区的方案。但即便如此,一些人仍然不依不饶。现在回过头再看这件事,再咀嚼一下王石说过的话,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善款是传递爱心的载体,捐多捐少都是心意,就算不慷慨解囊,也不能成为判定道德水准低下的依据。将捐助活动化为道德大棒向他人挥舞,本质上是一种无知和霸道,同善与爱并无太多关系。而在形形色色的强捐、逼捐和比捐背后,更暗藏着利益和算计。一些单位领导将捐款同政绩挂起钩来,生怕自己单位的捐款总数落于人后,丢了颜面,引得上级不快,因此不惜采用各种方式逼捐。还有些单位同各类慈善组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捐背后隐匿着权钱交易、资源交换等上不得台面的勾当。当捐款同权力和心机缠绕一处,只会变得面目全非。

  诚如王石所言,“不要让慈善成为负担”。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量力而行就好,心意尽到了就好。在号召捐款方面,媒体和舆论也不应过度营造一种“比捐”的氛围,让企业和个人在这种“隐性强迫”之下承受不得不捐、不得不多捐的压力。

  再过几天,各式各样的捐款活动会密集出现。政府也好,企业也罢,应该倡导和宣扬的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慈善文化,而不是大搞动员式的慈善秀。捐助榜可以有,但不必过分渲染比较,相关单位更不能给员工下达硬性指标,让捐款成为负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