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分揣测“复旦投毒案”是集体无意识?

(2013-04-18 09:35:38)
标签:

环境

本能

故事

有我

林某

校园

                         过分揣测“复旦投毒案”是集体无意识?

                                         作者:雅典娜二叔

    近日“复旦的的投毒案”一下子成为教育舆论的的焦点。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已经走了,可是留给社会的各类卫道士们却紧跟其后,各种揣测。虽然,警方已经本认定同寝室林某作案。但是卫道士们却搂住“复旦”的脖子不放,各种“道德绑架式”的批评。更有一些同学风凉话,说“复旦不过如此”,“有智商没情商”的学校不上也罢。对于这样的心理我只想对你们说,请把眼光在提高一厘米好吗?

   在这里不妨让我们回想,记得近几年发生的网络暴力事件吗?从最早的虐猫女到最近的郭美美,社会新闻已离不开网络的参与。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参与其中,我们一方面成为了新闻的制造者及参与者,但更多的,我们不但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由此催生的电影《搜索》,故事就跟当年的虐猫事件很像,一段虐猫视频在网上疯传,引起了网民的公愤,于是网民们开始人肉,并最终查出了那个女人的底细,之后央视《新闻调查》介入进行报道,才知道所谓的虐猫女人,其实就是一个跟我们一样极其普通的人,甚至她还是一个寡言勤勉的护士,她有她的生活困扰,也有我们的喜怒哀乐。郭美美事件亦是如此,我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每个人的参与和围观致使整个事件无限波及,于是我们都成为浪潮中的乌合之众,而事件的发展最终也无法控制地坏下去。虽然很多人力挺网络反腐,可是笔者希望还是以加快法制建设来反腐才是社会王道。单靠“义和团”和“网络泼妇”是很难建设成强大的社会正能量的。因为过分揣测只会让事情更恶化,毕竟三人成虎。
   
    网络媒体普及化后,“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行为,鲁迅先生小说里的祥林嫂就是村民麻木、冷漠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而恶意揣测他人也成为集体无意识的趋势是可怕的,它造成的恶果便是“善”被“恶”驱逐。

    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郭冬临有两句经典台词——“用谎言验证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你的内心能不能阳光点”,其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不良的揣测必然会对善造成伤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曾上演的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悲剧,这种悲剧之所以发生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内心不够阳光”,看别人跌倒就本能地害怕可别被“讹了”。当然,讹人事件的确有发生,我们要谴责这种行为,但我们谴责这类事情的同时,要不要想一想这类讹人事件毕竟是少数,而我们对“一切跌倒”都抱以恶意揣测的时候,其带来的社会负效应比讹人事件差多少呢?

    回过头来,我们承认作秀、炒作、敲诈等造成了我们的质疑、警惕之心,但这并不能因此就可以让我们容许自己在道德上自我矮化——不论善恶,一切以恶意揣测之心回应;也不能容许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政府的事。我们忽略了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梁启超说,“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而良知与诚信,遇事不以恶意揣测讽刺他人便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

    社会正效应的形成,依赖于善与善的良性互动,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众多的人对善都抱以恶意的揣测与讽刺,那么这种“铄金”就会让想做善事的人,因为害怕舆论氛围而不去做。在上面的事例中,善就是忘了付车费而登报道歉;宁肯推车回家也不酒驾;生病也上班为他人服务。在此,我们呼吁每个人都能善待这些行为。就算这些我们自己做不到,那好,请不要说风凉话,不要以恶意揣测他人,乃至伤害了善发芽的环境,这种道德要求并不苛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