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相互应付”让人堪忧
二叔
笔者一大早起来,睁眼就是怪事连篇,据悉,最近有媒体报道了江苏某大学师生共同“走过场”现象,“老师与学生一起应付”成为不少大学课堂的真实写照。有不少学生上课只为点个名,要不“一点名”就玩手机,要不“一点名”就溜,要不“一点名”就睡,最可恨的是有些人竟然找同学“替点名”。因为在大学课堂,很多时候都是百人大课,甚至几百人大课。很多老师在对于出勤与纪律问题,只要不出人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于学生听不听课他才不管呢?

教育界的金融危机
对此笔者很是担忧,千百年来“教书育人”一直是民族振兴的捷径,可如今已面目全非,只落得个人前人后两张皮的皮影玩偶,真是够寒心的。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大学,身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崇高,最有威信的榜样。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态度,仪表和行为等方面,在课堂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可是现在老师和学生“合起来”玩自欺欺人的游戏,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与老师人品有关。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传统道德错误批判的原因,也有政治压倒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左”的政治模式的影响。这种道德政治化的模式,使得人们误认为道德仅仅是政治的工具,使本来只是出于职业责任的行为,蒙上了不必要的政治色彩。从而使普通从业者,不敢理直气壮地谈论职业道德,以免使自己蒙上一种“莫须有”的政治背景。例如,一个人做了符合职业道德的事情,可能就有人说他有“想入党”“想表现”“想当官”等政治意图,由此使职业道德的内容受到严重扭曲。事实上“如果一种道德是完全否认或反对人的正当利益的满足与实现的,那么这就是一种反人性的异化的道德。”并且“道德源于人的需要并服务于人的需要”。道德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但道德不是政治,政治活动与道德活动所遵循的法则,起作用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是以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为核心,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向社会负责的精神、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以自愿自觉为基础的;而政治则以为某个特定的团体利益服务,以服从为基础,依靠的是强制。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公正也是人格尊严、人的价值体现不可或缺的前提,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人们对公正的需求就愈强烈。而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压抑和心理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教育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教育公正,就没有受教育者平等观念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没有教育关系的公正,就难有社会的公正。教育公正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它的现实状况却是十分缺乏的。
师德主体化发展过程,与市场经济对人的解放,特别是对个人的解放相联系,与现代社会中平民个人的崛起相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德主体化发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肯定的具体表现,然而,目前我们的现实却是师德主体存在严重的虚化。
衡量一个社会的教师道德水准,不是看这个社会所倡导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而是看真实的教师教育行为。如果社会所倡导的教师道德规范不被教师认可、采纳,或者说现实的教师行为与道德规范的要求不相一致,我们一方面要反思教师的道德素质,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其提高素质;另一方面我们要反思教师道德规范的合理性,使道德规范更适合真实的教师生活。在教师道德建设实践中,我们过于重视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从而使师德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在人们的心目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此人们要求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现实的教师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如果当了教师,就应当献身于教育事业,就应当舍己为人、大公无私、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以苦为乐,就应该是一个“道德的人”。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的真实生活受到了忽视,教师的个人需要受到了排斥,从而出现了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清贫的事实。当教师难耐清贫或为生活所迫而另谋生路时,人们便惊呼:教师敬业精神不足,教师道德滑坡了,要大力加强教师的道德教育。当然,教师下海经商、跳槽从政或谋求第二职业,是教师敬业精神不足的表现,但是我们要看清楚问题的实质,要看清楚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做。
大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创意能力,现在许多教师离学生、离课堂都越来越远,教学只成为自己职业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如何改变这样的不良教风与学风,需要从教育制度层面上去思考与改变。
文为笔者深怕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不够全面,“专门”从百度百科引来了一个“教书育人”定义。“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最后,笔者只希望那些还在应付或者即将应付的老师们能回头是岸,可别“毁人不倦”,“枉作师者”,也希望那些不学无术的学生们能早日回归课堂,争取最高知识的荣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