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别错乱谁之过?
二叔
十余年来,男孩在现代教育和家长的宠溺下正变得越来越女性化。如果把男孩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如果把女孩当男孩养,我们会失去一族男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呈现出这样一种“异性”风尚,可能是娱乐界的“引导”。自从有了李宇春,那句流传民间的计划生育标语“生男生女都一样”才被赋予了真正的使命。如果说选秀要的是“公鸡里面的下蛋鸡”,那么校园异性风尚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非得要做公鸡里的“下蛋鸡”,母鸡里的“打鸣鸟”真是够为难的。李宇春过后是刘著,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演员他们是一种艺术,作为人格评价请我们这些个大学生还是敬而远之比较妥当!对此笔者摸索数日,懒散下笔,为“性别错乱”下个误人子弟的定论!

公鸡中的下蛋鸡 母鸡中的打鸣鸟
■ [中性化还是双性化,“泛性别”考验社会容忍度]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中性”一词来形容个性青年,当“中性化”成为一种时尚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却指出:中性化并不可取。他从性别理论上解释说,中性化是一种“无性化”,它忽略了客观存在的男女性别差异。而真正值得倡导的是“双性化”的人格,它集合了男女性别的性格优点,更容易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双性化’本来是个很好的理念———男女相互学习,有助于男女两性摆脱传统文化对性别的束缚,但到了中国,‘双性化’却被许多人误读为‘中性化’,被扭曲了,走火入魔了。在这样的误导下,男孩变得越来越阴柔、越来越‘娘娘腔’,而阳刚则日渐远离。女孩变得越来越刚强,越来越‘假小子’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也越来越稀少了。”
“伪娘”将青年人群中的性别问题带到大众面前,而少年人群中也潜伏着“男孩危机”。《拯救男孩》一书中发出警告:十余年来,男孩在现代教育和家长的宠溺下正变得越来越女性化。“现在的教育方式的后果将在30年后才能体现。如果把男孩当女孩养,我们会失去一代男人。”
■ [男孩越来越阴柔,女孩越来越彪悍]
“面子”之外,男性的内在个性也在悄然发生转变。在日本,2008年的畅销书《“食草男”正在改变日本》掀起一股“食草男”潮。作为年轻男性,“食草男”们教养良好,女性化,性格温和,不主动追求激烈的生活和爱情,崇尚与世无争的平淡生活。这种安静、温柔甚至有些女性化的男生,在校园中常被称为“姐”或“大婶”。阴柔的男生被称为“姐”,而中学、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被叫做“哥”的女生。
不独校园。在先前更多男性身影出没的领域,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彪悍”的女性。从户外运动、潜水到越野、探险,甚至网络游戏领域也正在迎来一个“她时代”或“他时代”。
2010.5.3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