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015-07-30 05:26:01)
标签:

京城东南角楼

东便门

大通桥

通惠河

旅游

   摄影:光影骑士王               拍摄时间:2015年7月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01

 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描述林黛玉就是在东南角楼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上岸步入京城的。为了图说清楚,还原一百多年前这里的水乡风貌,我们先记住几个关键词:东南角楼、东便门、大通桥、通惠河、东便门漕运码头公园。

 1、北京城东南角楼:北京城东南角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内东城区北京火车站东南。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明清两代多次修缮,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楼。

 2、东便门:建于东南角楼东侧,将东南角楼包在其中。由瓮城,城楼,箭楼,登楼马道组成。东便门瓮城、箭楼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失修拆除,城楼于1958年修建北京火车站时拆除。

 3、大通桥:在东便门北面的一座明代三孔石桥,桥洞为拱形,桥墩为尖形,以利分水。在四个桥墩的侧壁有垂立的石槽,可以在石槽间插入木方子挡水。这就是通惠河上的闸,此闸名"大通闸",俗称"头闸"。虽桥现己无存,但通过新老图片比较,我们试图寻踪捕影。

  4、通惠河: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主要是指从东便门至通州连接京杭大运河的21公里河段,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至嘉靖七年(1528年)在东便门到北运河段的通惠河上改建成五座船闸,通惠河通过五座船闸,提升航道水位,以解决运粮漕船负重逆行进入大都的难题。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

 5东便门漕运码头公园(正在建设中见图26):位于北京火车站东侧,东便门角楼北侧,东二环路西侧,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今年4月初开工,园中设计了“雉堞铺翠”、“角楼映秀”、“玉棠新绿”三个景观节点,并通过浮雕等手段,展现当年老北京漕运东便门大通桥畔段的热闹景象,建成后是一座展示古城墙风貌,追寻历史记忆的文化休闲公园,我们期待着!

 通过图定位可知,东南角楼在原东便门旧址的西侧,昔日的东便门大通桥畔景观甚佳,有“东便游船”的美誉。说的是在东便门东侧原有个大通桥,桥西为内城的护城河,桥东为漕河,即著名的通惠河。旧京时护城河水通过大通闸流入通惠河,故大通桥实际是通惠河的起始点,大通桥还曾是明清时期南北运河的终点码头,许多江南购来的宫廷御用品都从通惠河而来于大通桥转运至皇宫,大通桥东的二闸;水波荡漾,漕运粮船和各种游船往来穿梭,不亚于江南景色。当年很多名人曾在大通桥码头留下送别的诗篇,如清末诗人俞陛云、谭嗣同,再有小说《红楼梦》中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林黛玉就是在大通桥码头上岸的。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雅正,谢谢!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2
东南角楼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3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4
本图选自网络,黄字是原作者所加,谢谢!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5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老的北京在一系列的改造中,城门、城墙被相继拆除,大通桥也未能幸免,在接下来的护城河城盖板改造中,于1973年也走到了它的尽头-拆除。又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东南角楼外的二环路上车水马龙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的常态,赫名大通桥也早己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忘,甚至原桥址在哪里很多老北京人都说不上来。本图拍摄于2011年3月。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6
这是东便门外水域,从角楼的方位看,拍摄点在大通桥附近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7
在古老的大通桥东北方向拍摄的,桥的尽头所指是东便门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8

古老的三孔大通桥,请朋友们注意,每个孔拱上方都有一突出和镇水兽,说明桥的级别较高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09
    这张片是在东城墙上拍摄,桥北头的老槐树还是棵小树苗,在照片中纤细的枝杆显得还很模糊。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10

    1905年左右明信片,是从东城墙上拍摄的大通桥俯视照片,可以看到桥东侧的就是关厢地带,一直向东就是通往通州的大路。近景的围墙是朝阳门到东南角楼城墙下在护城河内所修的存储粮食的粮仓围墙。请诸位注意:桥西左侧的槐树已经初长成,水映树影,一斜树叉伸向桥方。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11

此时的老槐树已经枝繁叶茂,蓝天下独立支撑起一片树荫,我想炎炎夏日是个纳凉的地方。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12
此图在东护城河的排水口处往东拍摄,左侧为通惠河北岸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13
在角楼东北约400米处,通惠河北岸上向东拍的通惠河现状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14
 今天,当你从建国门南大街东侧,顺着二环辅路向通惠河北路方向走,在拐向东边时,在拐角处有一个高台,高台之上不锈钢栏杆围起处有一棵挂着绿牌的老槐树(图中最左侧树),这棵古槐在北京三万多棵二级古树中似乎并不显眼,每天过往人们也许从未注视过它一眼,但一百多年来它却在大通桥的老照片中反复出现,尽管它支干,枝杈随着岁月折断消失,再没有昔日的繁茂,却依然顽强地活着,依然坚守在已消失的大通桥头,它虽然没有看到大通桥的诞生,但却见证了大通桥的泯灭。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15
拉近镜头,这就是那棵老槐树,树干上的绿牌显示为二级古槐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16

    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它还依旧伫立在那里,比起旁边高大的杨树显得很不起眼。

树干右侧(东南侧)还可见当年伸向桥方;粗大的枝杈的断面。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17
这张老照片就是在100多年前,在老槐树下拍摄的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18
我也在老槐树下,朝着角楼方向拍了一张片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19

在老槐树北便道上,朝着角楼方向再拍一张片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0

  在老槐树西城墙下拍了一张片,左侧是老槐树,右侧的树是东护城河出口盖板上面的杨树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1

 本图右侧为东护城河出口处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2

   大通桥在1972年9月至1973年4年被彻底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厚重的水泥盖板,横在通惠河的起点—东护城河排水口的起点处。所有拆除下来的元代、明代砖石料大都已去向不明,难道那个当年堪与正阳桥齐名的大通桥真的连一丝点遗存都没有了吗?请诸位顺着我的镜头一起看一看吧。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3

   见到红圈所示,这三个守望着通惠河五百多年的镇水兽,似乎感到了它生命的存在,听到了它心的跳动,但它身下流淌的已经不再是那清澈、绿波荡漾的通惠河水,而是城市的污水。条石、石栏的大通桥没了,变成了今天这个模样,只有大通桥头的老槐树和大通桥拱碹上的镇水兽依然坚守着,并向人们讲述着大通桥码头的故事。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4 

对!就是当年大通桥拱券龙门上的镇水兽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

 ▲25

东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26
这是建设中的东便门漕运码头效果图,那么大通桥也能像“天桥”一样恢复原貌吗?


图说林黛玉坐船进京都的东便门大通桥码头(新老图一)▲27

   下一篇博文图说内容是:一、建设中的“东便门漕运码头公园”的美景,二、东南角楼的通惠河水域风光。敬请朋友们继续分享、浏览,谢谢!


 

京城二环护城河畔,桃花绽放笑迎春 (图)

二月二,在通惠河漕运码头遗址过龙抬头节 (图)

三月三,明城墙角楼下的蟠桃宫庙会 (图)

通惠河上,唯一的元代漕运船闸遗址 (图)

蓝天白云下的明城墙角楼

北京明城墙角楼的水乡风貌(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