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有钥匙,轻松开启孩子的心门

(2012-05-02 12:00:13)
标签:

杨思卓

教育

智慧父母

12个密码

多少法则

杂谈

分类: 思卓文摘


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宝宝吧?在你上班前含着眼泪说妈妈再见;你还记得小时候的宝宝吧?一下班就扑到你怀里亲了又亲?你还记小时候的宝宝吧?睡觉前不停地缠着你讲故事?你还记小时候的宝宝吧?第一次上幼儿园拉着你手不肯松开?每当你想到这些,你的心就会变得特别柔软: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可是随着他们慢慢的长大,你开始发现他们和你疏远了。孩子的房间成了对你设防的城堡,他们不再跑到你的卧室里,你需要敲门进入他们的房间。即使进去了,也会感觉到他还紧紧的关着心门。这孩子心里到底在想什么?父母越来越不清楚。是啊,为人父母,含辛茹苦。但是日夜操劳不算苦,最苦的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敲不开孩子的心门。

我的朋友,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锁王”。他曾经重金悬赏,谁开了他的锁,就可以得到50万。我说,会有人打开吗?他告诉我,到现在还没有。不过,没有打不开的锁,除非你配错了钥匙。我就想啊,每个家庭中的孩子,不都是一把锁吗?孩子不愿意沟通,就是锁上自己的心门。门外的父母弄不清里面发生了什么,那个急啊,恨不得马上破门而入。这个时候,千万打住。你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当你唱“小兔儿乖乖,把门开开”已经不再管用,而你破门而入,他会把你当成大灰狼的时候,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了,“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要拿钥匙来”。美国著名家庭情感专家盖瑞•查普曼博士说得太好了,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根本不能靠运气,只能靠钥匙。掌握亲子教育中沟通的技巧,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爱,了解爱之锁,了解爱会有不同的钥匙。

如果用错了钥匙,结果会怎么样?我们随便找一个家庭去看看吧

晚饭后,妈妈收拾餐桌,爸爸在看报纸,孩子在看电视,各忙各的,互不打扰。这时,爸爸问孩子:“画画了吗?”“画了。”“做作业了吗?”“快写完了。”“没打游戏机吧?”“没打。”“今天在学校都干什么了?”“没干什么!”一旁的妈妈急了,说:“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啊?”孩子回答:“你看,那怎么说话?学习来着,作业来着,吃饭来着,背英语来着,行了吧?!”

这是在大多数家庭中最常见的一幕。“今天乖不乖啊?”“听不听话啊?”这样的问话,对23岁的孩子屡试不爽,因为孩子只需要回答你“乖”、“听话”。但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还用这招,就算你不烦他早就烦了。你想啊,如果你的上司动不动就这样对你说:计划做了吗?报告写了吗?没有得罪客户吧?没有上网偷菜吧?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这不是关心是质问、不是友善是审查。孩子是渴望交流的,但是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监控镜头,而是一个知己伙伴。听听下面这对父女的聊天,你就明白了。

一天,父亲发现女儿做了个新发型,就轻声问:“小丽啊,这发型好棒啊,有点网球美女莎拉波娃”(注意:莎拉波娃是女儿的偶像)。女儿说:“是啊,这是在那家新开的芭拉发型设计室做的。妈妈和女儿上街,买回一件羽绒服,老爸一看就说:“哇!这是NIKE的暖冬系列呀!”女儿一听:“老爸好眼力呀,特轻特保暖。”父亲接上话说:“又是娃做的形象代言人吧,你都快成‘丝’啦。”“怎么能叫快呢?我就是铁杆‘丝’。”妈妈接过来说,“我也买了一件,是‘铁丝丝’。”一家三口哈哈大笑。

你看,这就是沟通。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少当裁判,多当啦啦队;少当法官,多当亲友团。孩子是你人生中的一位特殊朋友。你能拿同事当朋友,能拿客户当朋友,为什么不能放下架子,拿孩子当朋友呢?怎么对待朋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类心底最深处的需要,就是感觉被人欣赏。要关怀,更要欣赏。而且一定不是随便说个好看好看,要说:哇!这是NIKE的暖冬系列呀!又是娃做的形象代言人吧?这叫行家之赏,非同凡响。

开启孩子的心灵,通常需要五把钥匙。爱的第一把锁匙是身体的接触。你还记得吧,孩子一出生你就用身体接触与他交流了。孩子哭闹了,爸爸妈妈就把他抱起来,那个柔软的小生命就会安静下来,什么都不用说,你的身体会传达小生灵能够理解的信息:我来了,我在关注你。身体语言就是这么微妙,它沟通情感,表达爱意,直到我们长成大人了,内心里还是渴望着身体的接触。在情感的寒冬里,一个拥抱就是一盆炉火;在人生的风浪中,一个肩膀就是一个港湾。其实,孩子的要求尤为强烈。特别是在他紧张不安,需要关注、疼爱或者安慰的时候。这种身体语言更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所说,“拥抱、抚摸、牵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斯宾塞把孩子因缺少爱抚变得沉闷的现象,叫做“皮肤饥饿”。他说,“皮肤饥饿”是食物无法满足的,需要的是爱抚和抚摸。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这种满足,就会发育不良,智力衰退,甚至会变得迟钝。反之,经常抱抱孩子,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产生安全感。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就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小男孩正在发脾气,不巧遇到叔叔来串门,小男孩闭上眼睛跟叔叔大吵大嚷:我讨厌你!”叔叔微笑着说:可是我爱你。小男孩又说:我讨厌你!声音变大,而且斩钉截铁。叔叔却更温柔地回答:我还是爱你。小男孩大喊:我讨厌你!叔叔说:没关系,我真的很爱你。并且张开双臂,把小男孩搂住。小男孩终于软化:我也爱你。整个人投入叔叔的怀抱。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中国父母对这一点不太感冒。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没有及时主动张开自己的双臂。尤其当孩子长到十几岁时,有的父亲不敢再拥抱和亲吻自己的女儿,母亲也不敢拥抱和亲吻自己的儿子。事实上,十几岁的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拥抱。有位女作家就说了,儿子一米八几的个头,他们还是坚持拥抱。她认为拥抱是安抚情绪的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中国人表达比较储蓄,一家三口的拥抱是比较能接受的。母亲与发育年龄的儿子、爸爸与发育年龄的女儿,拥抱要看时间和场合。

爱的第二把钥匙是欣赏的语言。有一位母亲就是这样。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她去开家长会,老师告诉她,你的儿子在智力测验中得了最后一名。他的智商低于正常人,有点“阿甘”的感觉,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这位母亲没有过多的解释,她知道儿子不是一个笨孩子,只是因为早产,着急出来看看这个世界,不太适应。在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妈妈,老师悄悄地跟你说了什么?是不是说我是个笨小孩?她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流了下来。她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老师说,你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一点,你的成绩要比现在好很多。”她发现,儿子听了这话,眼睛一下亮了许多。后来的日子,儿子上学出门比平时都要早。

儿子上中学了。有一次家长会,确切地说,是一次高考动员大会。会议结束后,班主任叫住了她,告诉她:“以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大学有点危险。”母亲十分惊喜,因为以往的多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总出现在差生的行列里。回家后,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的成绩非常满意,只要你再努力一把,就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

儿子高中毕业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家里,那封快递上赫然印着北大的字样和标志。儿子被北大录取了,在报考时,她就跟儿子说过,相信他一定能考取。儿子拿着通知书,抱着母亲哭了,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谢谢您一直欣赏我、肯定我、鼓励我……”
    
爱有钥匙,轻松开启孩子的心门


愚笨的通常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愚笨的父母打击孩子,聪明的父母激励孩子。在充满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学会了立定志向;在不被肯定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学会了自暴自弃。所以,言词的钥匙,也是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坚持“说好话”的四项基本原则:要鼓励不要打击、要肯定不要否定、要仁慈不要刻薄、要谦和不要傲慢。那么,心与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爱的第三把钥匙是专注的时刻。有些父母说,我也欣赏他、也肯定他、也鼓励他啊,我天天跟孩子沟通,为什么孩子反倒离我越来越远,甚至我一说他就烦呢?你知道事情的真相吗?看一看新加坡的影片《小孩不笨》吧。那里面的男孩子有一段话很具代表性:“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讲话多了,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你看奶奶,她讲得多爽,我看我们被他们的话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讲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有时候我们真想把话说清楚一点

你怪孩子不听,是你没有倾听。你听听孩子的心声吧:话不在多,入心则灵。所以,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好不如话巧。正如千年前,子禽问墨子:“多言有益乎?”墨子说:“多言何益?惟其言之时也。”墨子说得太好了。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有些父母很喜欢跟孩子边看电视边聊,那只适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兴趣正浓,话到了他的耳,到不了他的心。“好春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找个时间,跟孩子两个人安静下来,用眼对视,用心交谈。最好的沟通,不是长时间、低能量的唠叨,而是短时间、高能量的专注。

但是,有些父母又太专注了,不给孩子空间,这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是,很多孩子却对此感到害怕。为什么?不是因为妈妈是个“母夜叉”,而是因为妈妈“太爱他”。你想想自己是不是这样?你是不是一个“三围父母”?围着厨房转,围着爱人转,围着孩子转。通常情况下,你很爱你的孩子,所以你全身心投入。处处为孩子着想,大事小事一把揽过,体贴照顾无微不至。大多数的家长以为这样做就是尽到了责任。可是,你一心一意地为孩子服务,孩子却偏不领情,转身把房门锁上。你知道原因吗?

 2010年,浙江省发生了一起挥刀弑母的悲剧。张建军,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杭州找工作,母亲为了照顾他的生活,一起到了杭州。 一天,张建军因事跟母亲吵了起来,然后又动起手来。接着,张建军看到母亲身后的刀架,就拿了一把刀,往母亲的肚子上捅了一刀。结果,母亲因腹主动脉、心脏及肝脏破裂,急性失血死亡。 看着倒下的母亲,张建军拨打了110,又拿起一把刀,想要割腕自杀,被赶来的警察带走。在法庭上,公诉人问张建军:你认为,你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张建军这样回答说:关心我,但关心过度。母亲总是管得太多,什么事都要过问。

专注,并不等同于过多地干涉孩子。你跟孩子之间都要设立界限,不要碰到孩子的底线,同样,也要让孩子清楚你的底线。

爱的第四把钥匙叫做礼物,它同身体接触一样,也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媒介是物而不是身体。查普曼博士认为,礼物是一件提醒对方我还爱着你的东西。父母应该送给孩子什么样的礼物呢?有一个母亲跟我讲,她读了我的《9个密码》,相当有感触。她有一个12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4年级,当时,她把书放在家里,没想到女儿对这本书很感兴趣,拿去认真地看了,看完之后还跟她一起交流。她跟我讲,她已经把《9个密码》的书和CD,作为礼物送给了女儿。她说,因为这是对孩子未来成长有意义的东西。

这位母亲说得太好了。最好的礼物,不是生日蛋糕,不是名牌衣服,不是高级跑车,而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比较珍贵的东西。有些父母给孩子买礼物从不手软,花了200多万给孩子买了辆宝马M6跑车,没想到孩子出门就成了肇事魔王,驾着跑车撞了人。有爱智的父母应该明白一点,最好的礼物,绝不是给孩子提供炫耀的资本,而是给孩子提供成长的能量。

爱的第五把钥匙是无声的服务。有形的礼物容易理解,无形的服务常被忽视。其实这种东西的能量级别最大。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女儿是周杰伦的粉丝。他对此很不理解,说不就是一个“口齿不清”,哼哼呀呀的小男生,有什么听头呀?我告诉他,服务于她,才能引导她。你想引导一个有些左的人,最有效的办法不是强制她向右,而是你比她还左。于是他下了一番功夫,好好研究了一番周杰伦。并且不动声色地帮孩子弄到周杰伦演唱会的门票,陪女儿一起去欣赏。听完演唱会,他告诉女儿,青花瓷》的歌词很美,“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那种烟雨蒙蒙的味道,最适合用周杰伦那种含混不清的语言。女儿立刻史无前例地和老爸有了同频共振。她问老爸:周杰伦为什么缺少那种大气磅礴的歌曲?爸爸回答:周式歌曲,基本上是总音域在八度以内,旋律线长时间平直,适合表现孤芳自赏的月光情调,不适合表现高昂激越的阳光风格。老爸酷毙了!女儿很快成了他的粉丝。

对待孩子,不少家长图省心,可以用心解决的问题总是用钱去解决。比方说没有时间陪孩子,就给一大笔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吧。其实用心比用钱更管用。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他自己搞了个印刷包装公司,生意做得不错。儿子大学毕业了,他想,终于可以让孩子帮忙打理了。可是,儿子一天夜里找他商量说,爸爸,我想去做房地产中介,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看到儿子有自己的兴趣,朋友没有要求儿子到自己公司。而是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儿子进到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做置业顾问。孩子心里很感激,工作很努力,父亲也很欣慰。你看,他不仅轻轻松松就开启了孩子的心门,而且走进了孩子的心灵的深处。

亲爱的父母朋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情绪的箱子”,需要“被爱”填满。但是填有填的章法,没有章法的“强塞”并不给力。正如用好一把钥匙,关键不再于你怎么用力,而在于能否与锁芯对上号。建议父母不妨试试“多少法则”:多倾听,少唠叨;多鼓励,少打击;多引导,少强制;多用心,少用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