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卓读书:妈妈是本爱的书
作为一个学子,自诩读书还算用心。不过今年春节回老家,我发现有一本很特别的书,自己还没有用心去读,这本书就是母亲。
整整八年的时间里,母亲全身心地照料瘫痪的爸爸。她一个人担负了儿女应尽的义务,才让我这个千里之外的儿子专心致志,度过了事业中的冲刺阶段。每每想到这件事,我总觉得十分愧疚。所以爸爸离开之后,我两次将她从东北接到深圳。但她都住不惯,过几个月就坚持要回去。我认为老人有个适应过程,况且老家还有妹妹和她在一起,慢慢来吧。今年回家过春节这个“项目计划”中,第一目标就是要接她来深圳定居。

牛年春节与妈妈在一起
一见到母亲,我发现她比上一次见面时年轻了许多。除夕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点,丝毫不见倦意。我问:“老妈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越活越年轻了?”她笑而不答。不过在春节期间与母亲朝夕相处的八天里,我细细品读,终于读出了自己的心得。
解读之一:快乐是母亲的“青春宝
”
爸爸走后,母亲就以做布玩偶为乐,我的书房成了玩偶天地,大小上百个玩偶摆放得错落有致。这次回去看到,绢花替代玩偶成了主角,牡丹玫瑰,海棠杜鹃,一束束漂亮的绢花姹紫嫣红。母亲打开厨柜,兴致勃勃地拿出八只金鱼,八支花儿:“这是特别赶做的,给孙女的新年礼物,你给我带回深圳。”

“这花太漂亮了,在深圳能卖大价钱,我给你卖了吧,一朵100块行不行啊?”我和她开玩笑。
她连连摇头:“不卖不卖,这是给我孙女的。”过了一会,又悄悄告诉我:“邻居们都说漂亮,有人想出钱买,我可没舍得。”说话时,我注意到母亲一脸的掩饰不住的得意的神情,眼里闪烁着快乐光芒。从父亲卧床不起,我的记忆中就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快乐。

母亲做的金鱼绢花
解读之二:老人家需要“天伦之乐”,也需要“自得其乐”
我对母亲说:“我的任务是带你回去,这花儿呢,这次你亲自带给孙女吧。”她郑重其事地告诉我:“我已经想好了,还是老家习惯,再说我身体还好,想看你们就去深圳,你们想我就常回来,这两年在家里很乐活。”
“那跟你儿子在一起不乐活吗?”我给她出了一个难题。她显然对这个问题有些困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我也笑笑没有再问。
夜深人静,我睡不着,站在窗前向外张望,院子里的老松树上挂着绵绵的积雪,有一种刚柔相济的美丽。我不禁沉思:它扎在故土里的根太深了,我们爱这颗松树,可以把它移植到陌生的南方去,那样就可以天天看到松树了。我们会很快乐。然而松树也如此快乐吗?而老人家,不就是像一棵老松树吗?
她爱我们,当然喜欢和我们在一起。对他们来说,真正的节日,不是元旦,也不是春节,而是远方儿女归来的日子。我在家的这些日子,在很多的细节中感受到了爱。我最喜欢吃红尾鱼和肉皮冻,她把这两道菜作为“保留节目”而且每次都把鱼头吃掉,说她最喜欢吃鱼头,其实我知道,红尾鱼头小且无肉,真的不好吃,她总是想把最好的部分留给儿子。母亲起得早,生怕吵醒了我们,走路都是蹑手蹑脚的。晚上看电视,她总是把遥控器递到我手里,让我自己选台。当然我不会选择自己关注的财经节目、也放弃了喜欢的澳网公开赛,每次都是搜寻曲艺和小品——我知道这是母亲的至爱,也是她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源泉。
母亲关爱儿女,也喜欢玩偶,喜欢花,喜欢小品,从这多重的乐趣中,我猜想,可能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老人家的晚年生活不仅需要天伦之乐,还需要自得其乐。

母亲缝制的布玩偶
解读之三:孝顺孝顺,“孝”离不开“顺”。
爱自己的父母,孝顺他们,这是做儿女的天性。但是我们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去爱爸妈,有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呢。如果他们不喜欢,我们的爱是不是强人所难呢?是不是古人理解得比我们精微,他们早已将孝与顺两个字连到一起。那我们今天孝敬老人,是不是该顺着他们意思去做呢?我说不清楚,但我在猜想:母亲喜欢的那些布玩偶和花,在她的潜意识里,可能就是远在天国的老伴,儿时要好的伙伴,还有远在他乡的儿女吧。

妈妈爱花就是爱我们
早上起来,我在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成一首小诗:
《妈妈是本爱的书》
游子走过万里路,
学子读过万卷书。
只有走过了千条万条路,
才知道回家是一条爱的路。
只有读过了千种万种书,
才懂得妈妈是一本爱的书……
回家十天,我破例没有读其他的书,只是全神贯注地在读母亲。几番观察,几番思考,我悟出到了从前没有想过的道理:老人家需要的快乐不是一维的,而是多维的。在我们不能确定新的变化会带来更多的快乐之前,不能一厢情愿地做出决定。于是我报妻批准并与母亲达成“协议”:将“一次性移民项目”“暂时搁置”,牛年开始启动两个过渡性项目:母亲“常过去转转”,我们“常回家看看”。

宛如梦境的北国冰灯

补充:2009.4.20.妈妈的新作:大黑鹅

补充:2009.4.20.妈妈的新作:大白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