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烙印
(2012-04-08 11:06:43)
标签:
《小说月报》
吹牛大王历险记
巴拉巴拉
《十月》
《收获》
|
|
昨天在巴拉巴拉童装店给豆子买了三件T恤,一件棉衣,一条裙子,T恤都是140码的,穿上去只能说刚刚好,如果刚吃过饭,还可以看见小肚皮凸着。棉衣6折,拿了150的,秋天穿会刚好。
豆子今年长的很快,去年的衣服都穿不了了,记得去年就写过一篇《衣服小了,孩子大了》现在看来,以后会年年有此感慨,直到她成人。
我的童年虽然相对于我的同龄人,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但物质条件依然匮乏,衣服都是姐姐穿小了留下来的,鞋子也是。偶尔会买件新的,也常常是大的出奇,大人想的就是孩子长得快,所以就买大一点。
记得四年级时,我穿着一双38码的雨胶鞋,瘦小的脚丫在空荡的鞋中晃动,羡慕那刚刚合脚的鞋子穿在脚上的感觉,就会逮个机会把妹妹的鞋拿来穿穿体会。
而现在,我又在为给孩子衣服的尺寸在斟酌,这一切,恍若隔世。
小时候,缺书,买书对于当时的人们那是一件奢侈的事,我嗜书如命,常常不知从哪里获得的书,拿起来就把一切都置之度外,那种全身心地投入,以至连别人的话都听不到的痴迷,也只有那个年龄才会有吧,在最应该阅读的年龄没书读,是我人生的一大遗憾。
清晰地记得唯一一次逃体育课只为了看《人生》,因为书的主人只给我们很短的时间,记得给表弟讲《吹牛大王历险记》和《阿凡提》引得他对我顶礼膜拜的情景;记得去表姐家,她久不见娘家人,嘘寒问暖,又问我家里的情况,可我却被她家的书迷住,经常答非所问,甚至充耳不闻的事;记得总是在读到书本最精彩的时候,被姐姐叫去干这干那,而怀疑她故意与我作对的情景。
再后来,少年时期,有机会看了很多《收获》《十月》《小说月报》这样经典的杂志,在囫囵吞枣的一知半解中,我沉淀下自己生命最初的本色。那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图书管理员,能坐拥那么多书,让我一次看个够。
都过去了,现在,已经少有空暇,少有心境,静静地读进一本书了,那书架上尘封已久的书还有我从未触及的,上书店大多是给孩子看,给她买很多书,而有的书她现在还看不懂,是不是潜意识地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呢?
心理学家说,人的性格及思想是无可避免地被打上经历的烙印的,就像我那个从小被歧视,长大后成绩显著,依然不“锦衣夜行”的同伴。就像我。
庆幸的是,孩子至今虽然有很多书,但依然喜欢读书。让我很欣慰。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