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
(2013-09-16 23:14:37)
标签:
高中语文语文基础文言文知识特殊句式教育 |
分类: ■每日一练·志·励志·学法 |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
(1)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何)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诚……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C、臣本布衣。
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
2•句式: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
(3)…者,……
(4)……也
3•无标志:
1)有语音停顿:
(1)刘备,天下枭雄。
(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2)无语音停顿: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 击之。
(2)晋鄙嚄唶宿将。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 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三)•判断句辨析的几个问题:
1、特殊判断句的类型:
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
(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
(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代词
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
(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二•被动句
(一)形式
1•词语:
(1)谓语+于+主动者
例: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对比:
1、苛政猛于虎
2、
(2)见(被)+谓语
例:
1、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对比: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鮓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为+(主动者)+谓语
例: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厚者为 戮,薄者见疑
2•句式:
(1)…为+(主动者)+所+谓语/(…为所…)
例: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
(2)…见+(谓语)于+(主动者)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于+(主动者)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FONT>于人>。
3•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例:
(1)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上卿。
对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2)王之蔽 甚矣。
(3)文王拘而演《周易》。
(4)洎牧以谗诛 。
(二)翻译:去掉被动句标志,在谓语前加“被”。
三、宾语前置
(一)形式:
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例: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作宾语
(1)谓语(动词)的宾语
例:
1沛公安在?……
2大王来何操?
(2)介词的宾语
1君【奚以】知之?
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宾语+之(是)+谓语
例: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餍之有?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4、唯+宾语+是+谓语
例:
(1)[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2)[唯](余)马首是瞻。
5、宾语+介词---介词+宾语 (可提前,也可以不提前)
例: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
(二)译法:去掉标志,把宾语还原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四、定语后置
(一)形式
1、中心词+定语+者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有+定语+者
(1)楚有涉江者。
(2)宋人有耕者。
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二)译法:去掉标志,把定语放到中心词前翻译。
(一)形式
1、主语省略:
例:成名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
2、谓语省略:
例:(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君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宾语省略:
例:
(1)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狄也。
(2)齐桓公好衣紫,齐人皆好衣紫。
(3)“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4、兼语省略:
例:
(1)郑穆公使视客馆。
(2)每字一印,火烧之令坚。
5、介词省略(于1、地点/2、被动 •以):
例:
(1)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6、量词省略:
例:
(1)蟹六跪而二螯。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7、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短语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1)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二)译法: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
六、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
2、必须放在状语位置上翻译语句才通顺。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FONT>于孙将军>。
2、张良具告 <</FONT>以事>。
注意:
4、唐浮屠慧褒始舍<</FONT>于其址>。
5、试<</FONT>以猪鬣>撩拨虫须。
(二)译法:把介词短语放到状语的位置上才通顺。
七、主谓倒装句式
(一)含义:(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来表述。
(二)分类:
1、表感叹的主谓倒装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
例2、渺渺兮予怀。
例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表疑问的主谓倒装句:
例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例2、谁可使者?
例3、谁为 哀者?
3、诗词结构•押韵•音节的主谓倒装句:
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