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成语使用错误的解决方法—2
(2011-02-18 15:03:15)
标签:
高中语文语文知识基础知识熟语知识05—02—0052教育 |
分类: ★学语文·基础年级知识与训练 |
二、成语使用的实用知识
(一)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曲文(四字包含很丰富意思,较难掌握,是成语学习的重点)。
(1)历史故事:
沆瀣一气
(2)寓言故事:
东施效颦
(3)神话传说:
精卫填海
(4)文学•史学著作:明眸善睐 (曹植《洛神赋》)
2、来源于口头语言中(容易理解,不是成语学习的重点):
例:热火朝天
(二)成语的结构:
1、短语关系:
(1)并列关系成语:
○1主谓+主谓:莺歌燕舞
○2动宾+动宾:推陈出新
○3偏正+偏正:粗枝大叶
○4补充+补充:赶尽杀绝
(2)主谓关系成语:
毛遂/自荐
(3)动宾关系成语:
杜绝后患
(4)补充关系成语:
无动于衷
(5)偏正关系成语:
衣冠禽兽
(6) 兼语关系成语:
请君入瓮
2、分句关系成语:
(1)目的关系成语:
削足适履
(2)承接关系成语:
投桃报李
(3)转折关系成语:
有口难分
(4)因果关系成语:
水滴石穿
(三)成语的特点:
1、结构上的固定性:
谈笑风生--谈笑风声
2、语意的整体性:
过河拆桥--
3、形成的历史性:
见:成语的来源。)
三、成语运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成语的重点语素含义没能正确理解:
1、单音节的语素错误理解:
例1、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无可非议
例2、你的这些话简直就是不刊之论,没有人会赞同你的看法。
例3、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2、双音节的语素错误理解:
例1、在那蹉跎岁月中,我们的革命前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哇!
例2、我最讨厌那些背后搬弄是非,期期艾艾的小人。
例3、桃李争艳,春意阑珊,在翠柳轻拂的湖堤上,一队红领巾格外娇艳可爱。
3、重要语素的视而不见:
例1、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明显)
例2、我们登上黄山主峰,如堕五里雾中,只见云气氤氲,周围的山景藏在其中,让人感到恍若仙境。(语境)
例3、雅鲁藏布江那川流不息的江水,正是“南水北调”西线水源的所在。(暗含)
(二)成语的整体含义没有准确的把握:
1、成语自身含义理解不准确:
(1)成语含义的轻重把握不准:
例1、如果我们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例2、老师批评他说:“今天,你下课玩电子游戏,这是玩物丧志的表现。”
例3、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成语含义理解时望文生义:
例1、暑假里,各位老师在身体力行的情况下,可以给需要的同学上一上课。
例2、他爸爸是乐队指挥,妈妈是歌唱家,平时耳闻目睹,所以也喜欢上了音乐。耳濡目染
例3、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 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天的口粮提前吃完,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例4、交易厅内没有股市变化莫测、全神贯注、严阵以待的气势,倒有几分闲庭信步、瓜田李下话桑麻的味道。
曾几何时
2、多义成语按单义成语运用:
例1、这桂林山水果然名不虚传,风景真是秀色可餐。()
例2、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我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例3、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例4、他在攀登峭壁时跌了下来,肝脑涂地,惨不忍睹。
例5、我很胖,可是这位老护士很快就选准了一条血管,一针见血,我很佩服。
3、成语含义轻重大小的误用:
例1:为了出版这本画册,他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休息的时间。
例2:考前每个考生都应该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三)成语的语言色彩同语境不协调:
1感情色彩同语境不协调:
(1)褒义成语用于贬义语境:
例1、《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例2、我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计划,都应该有整体的构思,而不能顾此失彼,目无全牛。
例3、改造校园局域网的方案令人神往,但有些高屋建瓴,依目前的财力,难以实施。
(2)贬义成语用于褒义语境:
例1:趋之若鹜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
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例2: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
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例3、大家还清楚地记得,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位出色的军事家是怎样地颐指气使,指挥若定。
不独有偶
(4)有的成语在感情色彩上可两用,须据语境来确定:
例1、父亲从来没有像今晚这样口若悬河,仿佛他有满肚子的衷曲要告诉我一样。
例2、于右任先生的草书写得非常好,真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 “登峰造极”是中性词.比喻达到极点。它多用于坏人,但用于比喻成就达到最高境地也很恰当。)
例3、驻科索沃地区的几位青年记者发回的新闻背景材料信息丰富,平铺直叙,得到新闻部主任的赞扬。
(
“平铺直叙’”常指写文章平淡无味,重点不突出.但它还有一个中性义.即说话写文章不加修饰,按顺序直接地叙述。这里正好使用了中性义.所以正确。)
例4、蹇叔的老谋深算,弦高的勇敢机智,先轸的忠直刚烈.都只寥寥几笔,便刻画得栩栩如生。
(常见褒贬义易错成语:褒义:风起云涌 殚精竭虑 各有千秋 危言危行 有口皆碑
②贬义:处心积虑
满城风雨、无所不为、半斤八两、趋之若鹜、面目全非、始作俑者、振振有词、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不独有偶③中性:今非昔比
风雨交加)
2、语体色彩同语境不协调:
例1、被窝里不见了针,不是婆婆就是孙。咱村上会写字的人屈指可数,拿笔迹来对对,不一下就明白了吗?
例2、干活俺不怕,俺有的是力气,哪怕胼手胝足也不在乎,人还能给活儿累死?
(四)成语的语意同语境出现重复:
1、语意明显的重复:
例1、刘禅降魏后,每天都高兴得乐不思蜀的样子,其实也是一种“聪明”。
例2、他乐不可支,笑醒了,原来是一场南柯一梦。
例3、她一语道破了他的隐私,使他好像如芒在背。
例4、地铁紧张施工时,隧道突然发生塌方,工段长俞康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工友的安全,自己却负了重伤。
2、语意含蓄的重复:
例1、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外宾,突然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例2、他画的画,在我们这里很出名,可一拿到大地方,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例3、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例4、在俄罗斯流光溢彩的古典文学长廊里,有不少卷帙浩繁的文学名著值得我们去留连。
(五)成语运用的对象和范围不恰当:
1、运用对象:
例1、翘首西望,海面拖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天工。
例2、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例3、李家兄弟两人少小无猜,及至长大成人,又互相帮助,互敬互爱,是一对生意上的好伙伴。
例4、他见老首长工作十分繁忙,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上街买了一些补品送来。
2、运用范围:
例1、他到底扶持起多少畜牧业企业,没人清楚记得,他所到之处,大量的畜牧业企业脱颖而出。
例2、听说记者要来采访,这个“执法者”立刻七手八脚地干了起来。
例3、各种花卉争奇斗妍,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4、于是我们开始看武侠小说,有时上课也禁不住翻两页,长此以往,我们的成绩开始退步。时态——
例5、十几分钟后,唐大成手挽着麻绳,终于从危如累卵的木垛里钻出来。具体——抽象
(扩展:美轮美奂——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指歌声•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指夫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指男女儿童•浩如烟海——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指文艺作品•崭露头角——指青少年•功高不赏——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相濡以沫
(六)成语的语法功能和特定要求把握不准:
(1)语法功能:
例1、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2、陆院士年事已高,请您注意他的身体情况,有毫厘不爽都要及时告诉我们。
例3、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例4、这次来美国参加国际会议,要积极参加活动,既能向各国同行学习,又能走马观花地感受美国生活。
(2)特定要求:
例1、搞好群众关系对干部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是有人却等闲视之。
例2、土郎中的名堂可多啦,山上有的是万应灵丹,比这里的生理盐水强多了。
例3、他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等量齐观,不偏不倚。
“2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1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一般适用于诙谐、讽刺的句子中。
(七)成语运用中谦词、敬词把握不准:
1、敬词使用错误:
例1、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例2、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3、
2、谦词使用错误:
例1、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例2、著名画家石坚先生即席作画, 只见他信笔涂鸦似有神助,在三勾两画中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便跃然纸上。
例3、他是一位学贯东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每每能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例4、你这只是管见所及,怎么能代表大家的意见呢?
例5、老师,您的敬谢不敏的话,让我有了自知之明,其实,您不但可以做一个好教师,甚至可以做一个好校长。
(扩展: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八)成语的语意同语境相互矛盾:
1、成语同语境明显的矛盾:
例1、这种惨烈的价格战,将我国彩电市场上的国产品牌从一百五六十个扫除到硕果仅存的二三十个。
例2、老胡虽然年过花甲,但还是少不经事,书呆子气十足。
例3、当代诗坛颇不景气,想起唐宋诗词的成就,不禁让人产生今非昔比的感觉。
例4、中国话剧的主流,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始终是沿着雅俗共赏的道路发展着的,话剧到群众中去才能发展壮大,把话剧视为高雅艺术,等于自设藩篱。
2、成语同语境隐含的矛盾
例1、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例2、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黄教授,当年攻读博士学位时,皓首穷经编著的《园艺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例3、他忽然大笑起来,但他只有笑的口形,却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那种哑然失笑的样子,出现了好几次。
例4、电信部门虽然对话费调整作出了解释,广大用户对此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是“明降暗升”。
四. 成语解题时应当注意的几个技巧性问题
(一)注意所分析的成语中有没有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的现象:
成语同实词一样,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除了本意外,有的还具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因此,在对成语的学习中,如果具有不止一个含义,那么就把其含义同时掌握下来,切忌一个成语只掌握一种含义的情况。如:高山流水——音乐高妙——知己或知音
(二)注意所分析的成语中有没有感情色彩上的转换的现象(工具书没有记载):
成语同实词一样,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还会出现中性成语、褒义成语、贬义成语的在使用上的转换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的非常规用法。
如果要掌握它,需要我们在成语的运用中,既要从语境出发,判定在语境中成语应当具有的感情色彩,又要从成语试题的选项分析入手,认定此处的成语应当具有色彩的转换现象。如:想入非非——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贬义)——想像进入到一般人想像不到的境界(褒义)。
(三)注意所分析的成语中有没有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如:“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琴瑟之好、举案齐眉”只能用于夫妻之间;相濡以沫
河东狮吼、“人老珠黄”至今用于妇女;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只用于幼年男女之间;
豆蔻年华:只用于女子十二三岁;
“休戚相关”只用于人之间而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蓬荜生辉、如坐春风、鼎力相助”等只用于敬词;
“敝帚自珍、千虑一得”等只用于谦词;
“神通广大、五体投地、寿终正寝、衣冠楚楚、洗耳恭听”等一般适用于诙谐、讽刺的句子中。
(四)注意那些平时常常见到但自己并不经常使用的成语。
常见但并不常用的成语,很容易出现望文生义而造成错误的使用。
比如:万人空巷、安土重迁、七月流火、奇文共赏、河东狮吼“等。
(五)注意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1、准确审题,明确试题要求是选择正确还是选择错误的。
2、冷静分析、推测命题者的意图,寻找试题的迷惑点。
3、紧密结合语境,忌先入为主。注意先前讲到的八条成语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4、利用相似或相近的成语替换,通过比较来确定成语运用是否正确。
5、很多时候,选项中使用错误的成语往往是我们熟悉的,而非常生疏、出现频率很低的成语反而是正确的,即出题人考察的侧重点在常用成语但容易使用错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