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拜年是陈规陋俗吗?
(2010-01-21 13:37:0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乱弹 | 
 
马上又到旧历年了,不管时代如此变迁,拜年的仪式恐怕是永远变不掉的一项内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拜年的仪式也有了很多“花样!”有鞠躬拜年的、有握手互拜的、有打电话问候的、有网络发图片信息的……似乎,拜年最传统的仪式:磕头,已经成为陈规陋习,离我们久远了。
想想我的家乡冀东南平原,这里的黄土地还是黑土地,都被这里勤劳朴实、崇尚礼仪的一方人伺候的生金生银,人们视土地为图腾!要不,众神里最小的“土地爷”都被顶礼膜拜,大年初一“起五更(读:jing)”,人们不吃饭,空着肚子,都要用篮子着贡品到土地爷庙前,焚香设贡,磕头作揖,燃放鞭炮;村民们供完村里的大小各神,祈完平安,才回家煮饺子;饺子煮好后,舀第一碗饺子是要送到家族祠堂上贡,没有修祠堂的家族,大年初一第一碗饺子送到族里长辈家里,因为祖宗柱子(柱子上记载的都是族里逝去的先辈)和族谱在长辈家里供着,贡上饺子上了香,对着中堂挂着的柱子行礼磕头拜年;对于分家另过的儿子,第二碗饺子要送到父母的屋里,其实父母也是包了饺子的,不过这只是个礼节仪式;大年初一,父母是不会让孩子空碗回家的,有的是饺子互换,或者父母象征性地用筷子拨拉出几个;做这样的事情,一般都是儿子亲自去,如果儿子有了儿子,只要会走路了,一定要带着儿子去跟父母送饺子拜年的!(不出嫁的闺女是不参与拜年活动的)这一切送完拜完后,才回家赶快吃饺子,然后是从族里长辈开始,满村庄转着磕头拜年;一早晨下来,拜年人膝盖上是沾满尘土;这拜年一般是族里正壮年的同辈人,领着族里下一辈小孩子,进得家门,凡是见年龄大的长辈必定要齐涮涮地跪下磕头拜年的;如果是年轻的长辈,也就是打打哈哈;这样的拜年让人们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平时有点儿小矛盾小隔阂,在这嘻嘻哈哈的拜年声中烟消云散;受拜的长辈是烟酒糖干果侍候,这长辈们的各自秉性,这时显得尤为突出,大气是都是好烟好酒上品待客,吝啬鬼就相反。记得小时候,跟着族里一个说话诙谐的青年去拜年,大年初一一般都要换上新衣服的,而他却穿着旧裤子,他说:俺省着新裤子等说媳妇时候才穿呢!人们都笑!这大年初一拜年是男女分群的,男人们一伙儿,媳妇们一伙儿。如果赶对到一家门前,女人是要让男人先进去的。
初一拜完年,从初二开始了亲戚朋友的一轮拜年活动,一般都是初二开始姥爷舅舅姑姑家先开始,然后是按照亲戚的远近来安排,到亲戚家里,拜年都要给亲戚的族人挨门磕头拜年,当然只拜长辈,这是严格有序的。这拜年根据亲朋的家数多少,能持续到元宵节,元宵节前第一次到亲朋家里一定要说拜年的,不说就是你没有礼数,多礼的人嘴上不说,心里不悦!所以过年拜年这体现了一种尊长爱幼的风度,磕头拜年是一个人立于族人立于村人之间的尊严的表现。
拜年的礼数也很多,记得十几岁吧,父亲交了一把朋友,十分投缘;过年时,父亲指派我跟着哥哥去给父亲的朋友拜年;因为他比父亲年纪大,我便称呼大爷(大伯的意思),去的时候,父亲是教好我和哥哥的,大爷肯定要跟我们摆酒上菜,在端酒杯以前,一定要先拜年;到大爷家,先说了一会儿闲话,大爷给端上了酒菜,哥拉着我说,大爷,咱先拜年吧!说完我和哥跪倒在地,在我和哥刚跪地的时候,大爷一手搀着哥的胳膊,一手搀着我的胳膊,也随之跪地;哥和我相视一愣,大惑不解。回到家哥把拜年的情况给父亲原原本本地学说了一遍。父亲说,你这个大爷在周边村里是个懂大礼的人,因为你们是第一次以朋友子去拜年,那叫还礼!父亲给这个朋友一生,生活生产上互相帮忙,经济上没有分过你我,很是对劲儿!
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纵有男儿膝下有黄金之说,跪天跪地跪爹娘,可见下跪磕头拜年在这个传统的春节有着多么重要。纵观明清朝两代,朝廷仅有“六部委”,其中就设掌管礼仪的礼部,礼仪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的重要可见一斑,人如果失去礼数礼仪,就没有了大小、人伦、纲常,文明从何而谈?就在前几年,过年时候,我给族里一个伯父拜年,伯父有个儿子在北京某部队军官。我也就是礼节性地问了一句:哥今年没有回来过年呀?80多岁的伯父说,你哥没回来,他打电话说给我拜年了;我说你哥,你别给我拜年,你拜的年被风刮走了……伯父对儿子没在身边有些不悦,他话语的潜意思是不愿意只听见拜年声音的!难怪,一首《常回家看看》通俗歌曲,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唱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因为那歌里道出了传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最近教育部下文过年“六拜”,网上盛传某校长当学生面给母亲下跪洗脚,这些似乎有作秀的嫌疑,但是,从小、从教育开始,教育孩子们学习礼数,确是不可置疑的!没有礼仪便没有廉耻,一个没有廉耻的民族,图腾的希望能看得着吗?
传统绝对不是落后!

 加载中…
加载中…